资本市场暖风频吹 万达、富力等地产股 寄望回归A股
本报记者 张晓玲
实习记者 吴抒颖 广州、深圳报道
就在证监会宣布重启IPO后不久,11月13日万达商业就拿出了一份《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说明书》,为回归A股市场再次发起冲刺。同日,富力地产也在证监会官网披露了其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意味着富力重回A股的步伐正在悄然加速。
不仅万达、富力这样的地产巨头有意回归A股,此前在美上市的房地产服务商易居中国也释放出回A的信号,其中搜房网有意借壳上市回归A股。
外界纷纷表示,等待着这些雄心勃勃意欲重回A股市场的房地产股的,会是大陆资本市场的红利,还是又一次的沉沙折戟?
觊觎A股估值
回顾万达的上市之路,这家“中国最大的商业物业”公司,在A股的门口已经徘徊了多年。最近一次等候了长达四年的时间,直至去年7月被终止上市审核,旋即于年底在港交所挂牌。
根据万达商业递交的招股书,该公司拟发行A股不超过2.5亿股,募集资金近120亿元。这些发行新股资金将投入万达商业位于南京、济南、合肥、成都、徐州共计5个城市的万达广场项目。
对于富力地产来说,这也是该公司第五次向证监会递交招股书。其最新招股书显示,此次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107,000万股,每股面值人民币0.25元,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50亿元。
富力地产表示,此次募集资金将投向九个项目,项目位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除了两家房企巨头,另一家打通房地产全产业链的服务商易居中国此前也曾释放出回A的信号。今年6月9日,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对外宣布,已和沈南鹏董事向易居中国董事会提交了私有化收购要约,正式启动将易居中国私有化的战略计划。市场纷纷猜测此举是为了回归A股。对此,周忻不置可否,只是说“私有化后,易居的路很宽,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都不排除”。
而11月16日,上市公司万里股份(600847.SH)的公告则显示,在纽交所上市的搜房网将借壳万里公司回归A股上市。该公告称,万里公司拟通过重组收购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搜房控股下属的从事广告营销业务、研究业务及金融业务的子公司和相关资产,作价不超过170亿元。此交易将构成借壳上市,重组完成后搜房控股将成为控股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对于地产股回归A股上市的态度趋于一致,多名业内人士分析称,回归A股的原因是缘于A股市场的高估值。
地产金融资深评论员黄立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股市场目前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态度相对开放,对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比较乐观,房产股回归A股有利于公司估值的提升。
黄立冲进一步指出,海外投资市场普遍认为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政策风险,市场波动较大,因此房地产股给的估值都很低,在海外上市的房产股并不满意公司目前的估值,更愿意向估值更高的资本市场开放融资渠道。
这个说法在富力地产身上得到了印证,此前富力地产的总裁李思廉在回应记者回归A股市场的原因时称“A股估值再怎么不好,都比港股要好”,直陈富力地产看中的就是A股市场的高估值。
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也认为,A股市场对于房企的估值更高是吸引富力、万达回归的主要原因。
一组数据也许能直观地反映这个问题。克尔瑞房产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A股上市的三家房企的动态市盈率均超出10倍以上,几乎和万达商业同时上市的绿地控股更是达到了30倍。而在港上市的万达商业目前的动态市盈率在7倍左右。
业界乐观看待回归赢面
对于富力、万达来说,回归A股的机会有多大?和之前多次折戟不同,这一次,市场似乎释放出相对乐观的讯息。究其本质,如今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A股市场对于房企的融资政策明显放松,业内人士对于两家房企巨头回归A股市场的态度趋向乐观。
克尔瑞之前的研报分析称,今年以来,A股市场房企融资方式更多样化。2014年3月非公开发行审批通过之后,证监会随即放宽公司债门槛、央行紧跟开闸中期票据资本市场。增发、公司债、中期票据三大融资方式放开后,A股房企可根据资金需求情况灵活选择融资方式,相比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方式更多样。
根据108家A股房企融资数据,2014年融资总额同比上涨71%;票据、债券类融资占比为35%,环比增长10%。
值得注意的是,万达的回归还契合了A股对转型、创新类企业的青睐。万达这两年进行了大幅度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目前已有万达院线在创业板上市,其他业务板块也有上市计划。而易居和搜房也致力于互联网金融、社区O2O的业务多元化。
黄立冲表示,万达和富力两家房企在技术层面上都不存在障碍,主要问题在于证监会是否愿意优先给出审批结果。“同期申报的企业有75家,审批时间会比较长。但万达、富力回归A股的可能性较大,只要市场认可他们的估值,证监会还是会给他们发。”
丁祖昱也分析称,从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来看,富力、万达回归A股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的态度则认为,富力、万达今年首次发声回归A股时,正值A股市场上扬的阶段。但中国股市目前正处在调整期,而这回归A股是否能够获得高估值仍不确定。“不过,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开辟多方位的融资渠道肯定有利于企业本身。”
黄立冲对记者表示,这类企业如果想在短时间内上市,只能通过借壳。而买壳需要付出较大的资金代价,而且分拆涉及各种利益,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编辑:陈时俊,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chensj@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