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认识我国人口发展规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喻东 2015-11-24 05:58:5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历史地认识我国人口发展规律

喻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要深入理解这一政策调整,有一个问题回避不开:为什么我国会在短时期内出现生育率的陡降?这需要我们从历史出发,更宏观地理解深层次的人口发展规律。

回到制定和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原点,也就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当时,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轻。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看,之所以当时有非常大的人口压力,有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原因。

从短期看,一是计划经济时期按人口平均分配口粮的方式对人口增长产生激励。二是1963年到1966年出现补偿性生育反弹,改革初期,补偿性生育反弹期出生的人口正在进入育龄,导致1981年、1982年出生人口连续快速增长。从长期看,我国正处在人口历史周期的一个关键节点上。

明末到清中期,玉米、甘薯、土豆等来自美洲的耐旱山地作物引入中国,激发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根据官方人口数,从乾隆六年(1741年)的1.4亿增长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4.3亿,出现了“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所带来的人口危机,又使人口增长随后就陷入了低潮。根据何炳棣先生的研究,从1850年到1949年,中国人口总量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其原因是人口增长突破了生产方式的容量,太平天国运动、捻军战争等多次农民战争以及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相继发生。

新中国建立后,面临复杂的人口形势。从历史周期看,稳定、统一的新生政权,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助力;从技术层面看,建国后育种、化肥等生产方式大规模推广,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提升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潜力,使人口增量骤然上升。从出生人口数据看,1970年达到2801万人的历史峰值。

但在此之后,出生人口持续下滑,到1977年为1793万人。在19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开始试点但还未全面强制实施。出生人口数量如此大幅度地下滑,标志我国人口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历史转折期。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既有潜力已挖掘殆尽,可分配余粮趋紧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停滞等约束条件,限制了居民的生育意愿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开,我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伟大转变,也就是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改革后我国人口发展及人口政策的变迁,正是在“一进二”的历史关口上发生的。在我国“一进二”的过程中,人口发展出现了在发达国家历史同期普遍出现的生育率快速下降现象。而独生子女政策则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

我国人口发展史中短周期和长周期的“翘尾”现象,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容易看清,更不用说放在改革初期的现实处境之中。人口转型过程惯性如此之大,新生的动力机制更是如此强大,再一次表明人口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这是从改革以来我国人口政策实践中可以得出的宝贵经验教训。(编辑 欧阳觅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