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谋划“十三五”经济动能: 2020年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聚焦“十三五”
近期,地方“十三五”规划建议陆续发布。2016年至2020年,是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五年。因而,这一个五年规划如何制定,对各个省份都是一个大课题。本期采写的广东,江苏,陕西和内蒙古,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发达地区与能源大省“十三五”发展思路样本。
本报记者 戴春晨 广州报道
导读
广东将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面向全球、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具有鲜明广东特点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11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将审议广东“十三五”规划建议。
近日,在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下称“国咨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表示,广东将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面向全球、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具有鲜明广东特点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广东“十三五”规划咨询专家、广东省政府参事陈鸿宇表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既需要立足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制定创新策略,又要求推动高端技术、科研装备和研究人才等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和共享,促使创新成果和本区域产业相融合,使创新实体化。从目前来看,广东距离区域创新体系上有差距,“区域创新体系”纳入“十三五”目标有助形成“倒逼效应”,推动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经济动能转向创新驱动
据广东政府网消息,在11月19日国咨会的闭门会上,朱小丹在主题发言中提到,广东将到2020年基本建立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确立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是要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着力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推出更多创新成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密切开展国际创新合作。
据朱小丹在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广东“十三五”定位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具有强大集聚辐射能力的国家级和区域性重大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研发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服务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孵化育成体系和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此外,朱小丹还强调健全体制机制和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其中在机制体制方面,广东将在政府职能转变、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科技产业金融相结合、促进开放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中先行先试。
陈鸿宇对此分析称, 创新驱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科技创新,而应该是包含制度创新、开放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当前,广东在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引进方面还存在制约创新资源集聚的因素,因而必须打破。
“1+1+7”创新格局
在提及建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时,朱小丹加了个前缀: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重心,珠三角在这一轮“创新驱动”的大戏中有望扮演主角。
近日,国务院下文批复,同意珠三角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定位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统计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创造了全国9.08%的GDP;研发经费支出约15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6%。而以珠三角为主体的广东省拥有138所高等院校、约11000家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0家省重点实验室、1700多家产学研创新平台、100多家省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还建有广州超级计算中心、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室(二期)等大科学工程。
据此前广东出台的《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方案(2015-2017年)》,明确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建方案:以深圳、广州为龙头,连同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7个地级市共同创建,形成“1+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广州和其它珠三角城市的发展侧重点或将呈现分化。深圳、广州两大龙头将在高端装备、自动化技术、原始研发上面发力,而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工业城市则更多承接创新成果的实体化。
(编辑:吴红缨,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daicc@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