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
最终实现与美元、欧元等强势货币的共赢发展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杨涛
日前,IMF宣布人民币将于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使得这一各方高度关注的事件终于有了定论。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人民币地位的“合理回归”。
首先,就人民币加入SDR的直接影响看,一是SDR“篮子”的货币可以自动成为各国储备资产,加上有些国际金融组织也部分利用SDR作为记账单位,因此可能会对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带来一些提升,但总体规模还是非常有限。二是IMF虽然近年来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相对具有权威性的国际金融机构,SDR也是迄今为止最接近超主权货币的创新,因此这也意味着对于人民币的信用增级与背书,代表了对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某种认可,由此未来或许会在国际贸易支付结算中,在海外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对人民币的需求都会有所增加,当然短期内这种效果可能难以迅速显现。三是回到SDR的本来功能上,也是为了实现主权信用的相互保障和增加央行流动性补充能力,虽然近些年这些功能日渐削弱,但也意味着未来我国政府多了额外的信用自由度支撑。总的看,无论是认为“入篮”后人民币可能大幅贬值,还是巨额的资金流入冲击,都过高地估计了这一事件的影响。
其次,这意味着之前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阶段性认可。以此为起点,可以为将来探索强势人民币政策奠定基础。当然,加入SDR也使得我们更多以国际视野来看问题,这也形成倒逼国内改革的“软约束条件”,虽然加入SDR与资本项目放开并没有必然联系,也没有刻意依托此事件加快改革,但也意味着各项金融改革步伐将更加稳妥。此外,IMF此次主要审议人民币在国际交易和外汇市场中“自由使用”的程度,这与“可兑换”是不同的概念。但需注意的是,虽然人民币的“自由使用规模”增速明显,但将来还需要注意“自由使用结构”的优化,因为如现在的贸易结算人民币更多发生于港澳地区、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结构性失衡等,都还需要加以完善。
另外,既然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那么还需考虑更多相应的挑战。例如,如何更适应国际化要求,推动金融市场体系、政策体系、数据标准与国际接轨;怎样更好地应对“特里芬”难题,在为全球提供流动性与币值稳定之间达到平衡;如何增强汇率政策透明度,做好国内与国外政策目标权衡;推动汇率机制的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并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练好“内功”并推动国内金融深化,构建能够承载跨境资金流动的“蓄水池”;构造人民币的全球流动模式,建立市场化干预和风险监控机制;不断完善以支付清算体系为代表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有效打造全球人民币“水利设施”等。
长远来看,人民币也可以此为契机,深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探索包括超主权货币在内的模式同时,实现与美元、欧元等强势货币的共赢发展。(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