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园区经济效益增速下降
“走出去”将成新趋势
本报记者 刘东 上海报道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产业园区,也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进入了“新常态”。
根据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在12月3日发布的《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尽管排名前100位的产业园区经济增速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增速在下降。
《报告》显示,从GDP的情况来看,2014年百强园区出现了增速的下降,其中百强榜中的经开区平均生产总值增速从上一年度的17%回落至7.48%,高新区平均工业总产值增速由15.44%下降到了14%。而根据科技部的统计,今年1-9月份,全国高新区“几乎没有两位数的增长”。
东部园区发展快于中西部
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速出现的西高东低不同,中国产业园区继续出现东部园区发展快于中西部的情况。
根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中国所有的国家级产业园区(含经开区与高新区)为333家,其中东部163家,占总数的48.9%,中部95家,占总数的28.5%,西部75家,占总数的22.5%。但在百强榜中,东部园区占比为64%。
其中,位列前三位的产业园区分别为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均出自东部省市。而在前20强中,东部产业园区13家,中部5家,西部2家,且中西部排名相对靠后。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指出,2014年新增的经开区中,东部与中西部平分,新增的高新区中,中西部更多,说明中西部园区在数量层面有增长的势头。但是在百强榜中出现的情况,东部反而增长,西部园区在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而从政策层面来讲,在整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东部产业园区还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
园区“走出去”将成新趋势
但多位参会的学者认为,在进入“新常态”后,未来园区的发展或将打破东中西部区域限制,进一步走向融合。尤其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产业园区或将出现大量向沿线国家走出去的案例。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目前中国已在150个国家建成、在建、拟建118个园区,主要涉及加工制造、资源开发、农业开发和商贸物流4种产业,其中77个处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任浩分析,园区的国际融合将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
今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这被认为是中国开发区的升级指南。根据批复,苏州工业园要打造中国开发区的升级版,引领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积极辐射推广园区经验。
除了开发区升级版以外,苏州工业园区还将国际化开发合作示范区作为发展目标,这也使得诸多产业园区看到了对外合作的趋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常务副主任高朴表示,未来中马园区也希望实现中国产能的走出去,从双国双园走向多国多园,其透露,目前中马园区正在谋划中国和东盟的产能基金,并已参与申报第三批自贸区。
根据《报告》,目前以园区为主体“走出去”仍存在国家支持不足、海外投资总体收益低、国际人才难吸引、难培养,东道国投资存在政治壁垒等问题。任浩建议,未来可以通过提高合作开放程度,加快产业演进和集聚效应形成,同时提升区域整体科技水平,并人文合作交流实现文化融合和园区的互联互通。
(编辑:胡欣欣,如有意见请联系liudong1@21jingji.com,huxx@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