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远程开户破冰 人脸识别等待风口 腾讯优图已免费开放技术接口
导读
据悉,腾讯优图的人脸识别技术将更广泛的应用在于政府、商场、交通、学校、会议等场景。除了金融、安防、身份识别类严肃应用,腾讯优图的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社交沟通、娱乐等应用场景。
本报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人脸识别”因其便捷和高效的特点,正在迅速升温。
12月25日,央行正式下发《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规定银行建立账户分类管理机制,并有条件允许远程“刷脸”开户。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对个人银行账户实行了分类管理,不同渠道开立的账户具有不同权限。
即便如此,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之类的纯互联网银行暂时也高兴不起来,“刷脸”开立的账户仅能办理小额消费及缴费支付,目前仍无法完全实现传统账户的全部功能。
央行负责人对此的解释依然是“担心被不法分子利用,需要将资金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不过,对于这一担忧,腾讯和蚂蚁金服均表示技术储备已经成熟。
腾讯优图研发中心技术负责人黄飞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优图技术对人脸的识别,已经做到90点五官定位,偏差可以精确到1.6个像素,几乎接近人工识别水平。此外,优图已经对外免费开放技术接口。
虽然这项技术已经用于微众银行的远程身份核实和各类会议签到等场景中,但是短期内,这项应用能否迅速铺开还需要看政策和监管面是否支持。“近一两年还很难大规模爆发,安全问题确实要慎重。”
在业内看来,尽管央行破冰“刷脸”开户,但人脸识别的风口还远未到来。
远程开户破冰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多层次的场景支付,也导致了支付方式以及支付需求变得多元化,用户对于支付的便捷和安全的需求程度也不尽相同。
根据央行新规,个人银行账户将分立三级,存款人可通过柜台、自助机具和电子渠道开立Ⅰ类银行账户、Ⅱ类银行账户或Ⅲ类银行账户(下分别称Ⅰ类户、Ⅱ类户、Ⅲ类户)。Ⅰ类户是全功能的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人可通过Ⅰ类户办理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支取现金、转账、消费及缴费支付等。Ⅱ类户则可办理存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限定金额的消费和缴费支付等。Ⅲ类户可办理小额消费和缴费支付。
目前,互联网银行开办的仍然是Ⅲ类账户。由此可见,账户分类监管更多改变的是渠道,而非验证方式。这意味着,央行新规定意味着远程开户时代的来临,但刷脸时代的到来还需等待时日。
互联网金融平台“融360”CEO叶大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民营银行的发展低于预期,主要是政策监管还没有开放,尤其是“刷脸”开户等技术的制约,成了限制互联网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现在只是有限制开放远程开户,但人脸识别短期内可以作为开户核实信息的一个辅助手段。未来还是值得预期的。”他表示。
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罗毅则表示,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开立的预付款账户可转账、缴费、投资理财等,已经具备一般银行账户的大多数功能。但是该类账户游离在账户监管体系之外,无法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此外,支付机构风险控制体系和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若出现极端风险事件,将对金融体系造成负面影响。此次账户分类规定,将提升网络开立的银行账户的吸引力,引导资金从第三方支付平台回流进银行账户体系,改进支付系统的监管效率。
多场景应用
尽管“刷脸开户”目前的进展还不太明朗,但腾讯、蚂蚁金服等公司早已就此进行了多番尝试。
记者在腾讯创想会现场看到一块大屏幕,凡是在会议现场有登记的人员,进出现场已经不再需要其他验证,而是“刷脸”进门。黄飞跃向记者透露,腾讯公司这一技术储备已经有三年多时间。微众银行最初在识别过程中,其人脸通过率不符合研发预期。经过优图分析,发现用户要么看不懂操作指引,要么现场光线差、手机晃动、人脸与手机的距离不对。”经过优化后,优图人脸识别的通过率已经接近100%。
无独有偶,支付宝也在日前上线了人脸登录功能,用户可以用“刷脸”取代账号密码登录支付宝。
不过,腾讯暂时还不会推出”人脸“登录这项服务。优图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在政府、商场、交通、学校、会议等场景。”我们认为登录并不是一个刚性需求,人脸识别不只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挥作用,它可以应用的场景有很多。”黄飞跃补充说明道。
他告诉记者,目前,腾讯优图开放平台已经免费对外开放,未来腾讯还将通过创想会平台开放更多的产品能力。
据悉,腾讯优图团队与公安部所属的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达成合作,大力提升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及商业应用的可能性,联手传统金融行业解决用户身份核实、反欺诈、远程开户等难题。除了金融、安防、身份识别类严肃应用,腾讯优图的人脸识别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社交沟通、娱乐等应用场景。
今年以来,人脸识别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招商银行手机客户端率先推出了刷脸转账的功能、部分ATM机还可以实现刷脸取款。紧随其后,平安银行也表示要在信用卡业务上大力推广人脸识别技术。
分析人士认为,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和图像识别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已经初见端倪,人工智能行业的产业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将呈现井喷之势。但是,行业亟须成立统一的标准,安全和成本对于产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行业风口的到来,或许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
(编辑:黄锴,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huangk@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