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金改30条”)发布以来,深化金改,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投资,通过金融促进自贸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成为了天津自贸区试点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推动金融改革近一年,天津自贸区近日交出了新答卷。
10月26日,天津自贸试验区举报新闻发布会,对其对外投资情况作阶段性总结。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天津自贸区中方累计对外投资115.3亿美元,同比增长8.8倍。
天津市副市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第一副主任赵海山在发布会上表示,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拉动全市对外投资的主要引擎。2016年以来,区内企业对外投资呈现持续倍增态势,占全市比重超过8成,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超过90%。
金融改革持续深化
“金改30条”落地以来,天津自贸区的金融改革“试验田”正在不断扩大。
赵海山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自贸区已启动实施《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90项改革任务,有72项完成落地,占总量的80%;先后推出的两批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已有151项落地实施,占总量的86%。
据了解,目前“金改30条”中,在支持对外投资发展方面所提的8项创新政策措施中,天津自贸区已落实其中5项。
而对于广受关注的区内工作或居住的境内个人开展个人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刘通午表示,在宏观审慎管理的前提下,相应政策配套细则已经制定完毕,但因为还未有主体申请,没有落实处理过具体案例。
在企业境外投资方面,天津市为自贸区三个片区,开设省级权限网络端口,实现区内独立境外投资备案,简化申办流程,实现无纸化操作。在去年,还在中心商务区启动了“走出去”服务联盟试点工作,整合境内外50多家咨询、金融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境外投资咨询服务。
在外债管理制度方面,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宋岗新介绍,今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已将企业境外发债的管理权限下放至四个自贸试验区所在省份,天津获得中长期国际商贷和境外发债切块管理额度共40亿美元。目前,天津正在研究制定《天津市企业发行外债切块管理试点暂行办法》,近期将印发执行。
就对外投资而言,刘通午介绍,今年前9个月,天津自贸试验区共完成对外投资外汇登记27笔,同比增长17.4%,中方协议投资额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20%,汇出投资资金25.1亿美元,同比增长335%。
而根据天津市商务委的数据,自贸区设立以来,中方累计对外投资额已达到171.7亿美元。其中,今年前9月,投资额累计实现115.3亿美元,同比增长8.8倍。
金融与实体结合发展
落实“金改30条”,推动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改革红利,正在多方面对天津自贸区的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据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肖胜介绍,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新增市场主体24321户,注册资本(金)7875.97亿元人民币。在新增市场主体中,注册资本(金)超10亿元的150户,超亿元的1670户。
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也表现抢眼,尤其在融资租赁行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5年4月以来,天津市发改委共受理了21家企业申请中长期国际商贷项目,批复外债额度45.38亿美元,其中约95%用于支持自贸试验区内融资租赁企业。在东疆片区,现已聚集了2000多家融资租赁公司在册运营,对外投资需求增长迅速。
南开大学副教授、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薄文广认为,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试验中,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的软硬互补。天津拥有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大量新设备、新技术,自贸区放宽限制,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有利于相关企业减少成本,转型升级的好处不言而喻。
不过,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出于收益最大的考虑,企业对金融改革的力度期待远大于实际进度,但政府在金融领域,一贯是追求风险最低的小步慢跑原则,相关博弈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