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外电评论 - 正文

收益超越国债 转债投资价值重现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王栋琳 2005-08-17 10:23:2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随着近日股市逐渐回暖,转债市场也开始重现生机,引来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截至本周一,天相转债指数已升至1627.36点,比起7月8日1555.03的低点,累计升幅达4.65%,远高于同一时期国债指数的涨幅0.71%,但仍低于上证指数16.6%的涨幅。同时,可转债交易也开始活跃,成交金额急剧放大7.74倍至2.6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股债两市的跷跷板效应传导到转债上,部分国债市场的资金分流至转债市场上,可转债未来有较大的投资机会。
  转债市场复苏
  2003年底到2004年上半年,转债市场曾经历一个大牛市,从1310点的低点到1729的高点,7个月时间里涨幅高达32%。QFII、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这一段时间里大量增仓,这些机构投资者都看中了转债一方面风险有控制,另一方面收益有保障的特点。然而好景不长,从2004年4月开始,转债进入下行通道,之后一直萎靡不振。在今年债市的大行情中,转债并未分到一杯羹,转债指数一度跌至1530点,而那些以转债为重仓品种的债券型基金也被拖累,全部跑输大盘。一时间,转债攻防兼具的优势似乎消失了。
  从7月上旬开始,转债开始显现上攻的势头,招行、万科、民生、铜都、国电等转债表现尤为突出,7月份招行转债月涨幅达到6.63%。投资者的热情再度被点燃。进入8月份后,随着股市的持续放量上行和市场个股的整体活跃,以及国债市场的高位震荡,转债市场得到众多增量资金的关注。市场已形成了招行、包钢为代表的领涨板块。短短11个交易日里,包钢转债涨幅竟达8.34%,另有民生、云化、丰原等十几只转债周涨幅超过1%,个债日涨幅突破1%甚至2%都不再是新鲜事。随着指数上行势如破竹以及成交放量,转债市场再次被激活。
  收益占优势
  在今年债市的持续牛市里,转债表现一直逊色于国债,但经过近一段时间的上涨,转债涨幅重新超越国债,逐渐体现出收益高于国债的优势。
  从整个市场看,转债指数近一个月累计涨幅4.65%,远高于国债指数不到1%的涨幅。个券上看,转债由于受到正股带动,近期涨幅一般都大于相近期限国债品种。由于溢价水平较高,转债收益率经常为负,但投资者可以参考转股溢价率和纯债溢价率,一般股性强的转债具有较高的纯债溢价率和较低的转股溢价率。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范围扩大和股市继续回暖,偏股型的转债品种投资收益有望进一步提高。
  另外,即使是从纯债券角度看,债性强的转债有着纯债底价的支撑,风险较低,收益率也很可观。目前转债剩余期限为2-4年,西钢、华西、桂冠、丝绸等转债到期收益率为3%-4%,不仅高于同期限国债收益,即使与企业债相比,也能体现出投资价值。
  风险控制不能忽视
  专家提醒,尽管转债在近期重新活跃起来,但作为兼具股债特点的投资工具,必须注意控制其风险。我们注意到,即使在最近转债整体走强的时间段里,个券价格波动仍然比较大,雅戈、招行、民生、包钢、桂冠等都出现回调,民生转债昨日的跌幅为1.27%。联合证券分析人士张晶指出,目前转债市场表现出与股票市场很强的联动性,价格跟着股市走。如果说1250点是股市的一道坎,则转债市场届时也可能上攻受阻。分析个券不能脱离公司基本面。
  渤海证券分析人士何翔认为,转债市场以前债性占上风,目前股性逐渐增强,正处于向平衡转化的过渡期。股性较强的转债虽然收益可能更为可观,但风险也较大,从策略角度考虑,建议选择股债平衡型转债,一方面获得债性保护,另一方面获得股性支持。
  从2004年底至今,可转债发行市场处于停滞中,两市现仅有28只转债处于流通中。我国转债市场建立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同时转债交易不活跃,流动性差。另一方面,通过华菱、创业等事件可以看出,目前转债包括三大期权(回售、赎回、转股)在内的发行条款设计中存在严重漏洞和不足,甚至是陷阱。投资者应参考转债对应公司的行业发展前景、市场地位并结合溢价率等指标,在把握后市投资机会的同时,注意控制风险。(中国证券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