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外电评论 - 正文

高油价的全球经济之痛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锐 2005-08-26 08:57: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未来油价会...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未来油价会不会安定下来?世界经济会不会受到高油价冲击?各国政要和经济学家们都在拭目以待。
  
  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

  过去一年之中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近45%,特别是进入今年以后,油价的上涨的步伐几乎不知疲倦地一路提速,甚至接近疯狂。

  对于未来油价的预测,在国际著名的投行高盛作出了今后5年内石油价格将冲高到120美元/桶的大胆预言之后,包括《经济学人》等全球权威声音纷纷站出来用雄辩的分析予以了否定。尽管如此,高盛仍然作出了明年油价将突破每桶68美元的判断。比高盛要稍微乐观的是另一家国际投行大腕美林,该机构日前指出,明年纽约市场油价将会回落到每桶52美元。

  的确,制造未来石油价格可能继续上涨的素材依然存在,但与此同时抑制油价升势的反冲力量也在开始“发酵”。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在高油价刺激下的全球石油公司的勘探和生产投资步伐已经显著加快,从目前到2010年世界每年将有20个或更多的大油田投产,全球的石油产能将大量增加,从而有利于在一定时期内平抑油价。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石油“第一大户”的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去年的快速增长后,其今年的增速已经有所放缓,随之而来的是其对能源需求有所下降。

  因此,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在出现了“井喷”行情之后或许会逐渐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通道,但企图重新回到30至40美元/桶的日子已经几乎没有可能,全球经济必须为一个高油价时代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
  
  谁在拉高油价?

  虽然引致石油价格周期性上涨的因素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偶然性,如地缘因素、自然灾害乃至战争,但仔细分析近两年石油市场的价格上升生态,不难发现某些主要因素的作用是恒定的。

  用强势需求对油价飙升作出相关联的诠释一点也不为过。最近几年,从经济强体的美国到后来居上的中国,从不知倦怠的欧盟到跃马扬蹄的印度,无数国家都加入到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激烈竞赛之中,尽管石油价格在不断的升腾,但石油需求的口径被一次又一次撕大。据国际能源机构最新发布的国际石油月报指出,尽管导致消费者转而使用其他能源,但它并未完全抑制石油需求的增长,其中经合组织30个成员国第二季度工业石油库存就以每天132万桶的速度增加。真实的原油需求为油价高位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仅从供需的层面尤其是只从需求的层面作出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发现,如果完全是真实需求拉动油价上涨,在短期内上涨幅度不可能高达10%以上,而市场状况又确实如此。由此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国际石油价格每一次出现飙升行情几乎都与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须臾相连。

  近年来,由于美元持续疲软,各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全球股票和债券市场表现低迷,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下降,因此,大量投机性基金转向了原油期货市场进行投机炒作。资料显示,石油期货市场今年已新增净投资220亿美元,其中80亿美元是6月底以来的新投资。因此,期货价格上涨速度比现货价格更快。而一个既成的事实是,在本轮油价屡创新高期间,从基金持仓来看,纽约原油期货市场中基金以增持净多单为主,从5月中旬到8月中旬,基金增持净多单5万多手,而原油价格从每桶46.8美元上涨到66.8美元。若按照每桶60美元原油期货价格计算,现在油价中有近20美元是西方游资的投机所致。
  
  中国难以幸免

  石油价格的蹿升与疯涨无疑将给处于复苏阶段的全球经济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一个既成事实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2005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将由原来的4%左右降到大约为3.2%,最高也超不过3.5%。

  同世界其他经济体相比,虽然中国目前存在的行业生产力过剩以及中国经济一次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特征在某种意义可以冲淡油价上涨的影响,但是,处于高速扩张期的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对国际石油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料表明,200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3.2亿吨,近45%的石油需要进口,估计到2010年进口依存度可达55%。中国在石油进口需求有可能超过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将本国经济推向了与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密切共振的敏感地带。

  其实,国际石油价格的“蝴蝶”效应已经在中国清晰可见。由于国内市场油价的定价机制是以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价格加权平均而成,但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比国际油价大约有一个月的滞后期,由此造成了成品油与原油的倒挂,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石油加工行业被逼到亏损的境地。仅今年上半年,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就巨亏158亿元。与此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很难将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向下游转移,我国工业企业上半年利润增长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半。中国经济必须作好高油价的消化准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张锐/上海证券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