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外电评论 - 正文

老外云集上海探虚实 有色金属缘何“短产”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诚剔 2005-11-11 08:37: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LME年会刚结束,下周一,全球金属界人士又将聚集上海。  ...
LME年会刚结束,下周一,全球金属界人士又将聚集上海。
  有关“国储向市场释放库存”最近引起了金属界的关注,此次聚首上海是显然有进一步探听国储抛铜“虚实”之疑,同时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国需求。此外,国储抛铜之举到底能对国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进一步折射出一些新的“内幕”显然也是老外们云集上海的一个主要内容。
  
  短产四大主因
  今年全球除中国及一些东方国家的铜需求仍强劲增长之外,西方的铜需求显然不可能在2004年的“过度备库”之后再显山露水。惟一能创造高价环境的主要因素落在了供应方面出现的严重短产方面。
  因此,在无法解释有色金属的热门品种在如此的高价位上会为何短产的同时,高价也许已不是生产商能否按历史传统提高产能的惟一因素了。
  在我们关注铜的严重“短产”之余,镍的严重“短产”也值得我们考究。如果说2005年初镍的预期产量增幅会达6.4%的话,眼下的实际增幅却只有2.3%。其实所有的有色金属中,比预期产量“短产”最严重的并不是铜,而是同样已经长时间处于历史高位的镍。
  可见,高价面前,生产商应给全球一个更加良好的供应环境。然而,生产商并这样做,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之外,“短产”的真正原因显然需要更深层次研究。在此,我们再将有色金属短产的原因加以归纳并且给出一个总结。
  首先,一些有色金属的产量增幅低于预期是矿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中包括镍,锌和铅。这三个品种中精矿的开发期滞后造成了冶炼扩产期的滞后,产量增长受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矿产量拖了冶炼的“后腿”。
  其次,矿业设备的严重短缺,熟练技工的严重缺乏也是“短产”的主要理由。而需求增长远弱于预期使这些品种的上涨节奏明显滞后于热门品种,如铜和镍。
  再次,如果没有“中国需求”因素在其中起根本推动作用的话,原材料的牛市格局也许不会形成。其中中国不锈钢产量的急速增长,中国电镀钢板的国产化,对镍和锌的需求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
  最后就是西方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西方的需求下降一定程度上是以中国金属下游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为前提的。
  铜的短产之所以最引人瞩目,原因是精铜矿的增产已形成足以提高冶炼产量。如果上半年冶炼产能的集中维修造成了上半年的短产,下半年主要产铜国智利的总产量继续保持年比下降就显得十分的“微妙”。生产商在增产时遇到的问题是:钼等副产品价格涨幅远高于铜价之后,有利的边际成本环境抑制了大幅提高铜产量的兴趣。一些铜矿的成本甚至因为副产品的收入而变成了负数。
  
  上海会议五大议题
  事实性的产量数据和远弱于预期的需求之间,全球在目前的高价位下到底还有多少隐性库存继续持有而不向市场释放,一度成为市场所关心的话题,但是随着高升水和高铜价的长时间维持,这一话题已经显得没有研究的必要了。
  在如此高的铜价和升水下有铜不放被认为是“疯了”。对铜价的良好预期将在今后的3至6个月内维持下去正是出于上述理由。然而国储已经开始向市场放铜,这无疑又是一个令市场感到困惑的新问题了。因此上海再度成为金属交易的焦点主要探究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到底是否有能力交割足够的现货来缓解国内供应的紧张,并使国际铜价在中国因素之下受到压力。
  第二,国储对国内铜价的抑制能力是否能真正地影响国际铜价近期的走势。国内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消化国储释放的库存。进口“休克”效应是否能在短期内实现。
  第三,国储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为了填补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亏损“黑洞”,还是真正的认为国际铜价太高有损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国储库存的真正数量到底有多少。全面释放其库存是否会得到国家的批准,这个问题在最近释放库存量一旦超过100,000吨的情况下会显得更为敏感。
  第五,国储释放库存对国际铜价中长线走势到底能形成多大的威慑作用。
  随着美元的走强,大宗商品市场在近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高盛商品指数明显回落,是否意味着铜价也将进一步回撤?当然如果以目前的具体交易事实为依据的话,LME铜市的状态仍然相当有利于铜价的进一步上涨。而且LME第三个星期三之后一直持续到11月末的,牛市中的挤空时间窗口目前正好敞开着,下周开始的金属界聚会也许举行的正是时候,而铜价的涨与跌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诚剔/国际金融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