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外电评论 - 正文

走出季节性底部 农产品牛市逐渐成形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马明超 2006-02-07 09:43:1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春节长假期间,国际工业品市场继续表现强劲,农产品市场也基本走出季节性底部,一轮新的牛市逐渐成形。
  这一涨势的初步形成,首先是受到通货膨胀预期作用下的资金推动作用,同时各品种供求面也逐渐走出利空氛围。其中行情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供求面偏于紧张的谷物市场走势领先于豆类市场,二是具备工业题材的品种涨势领先。
  
  基金成为牛市初期原始动力
  到目前为止,全球大豆市场依然供大于求,玉米和小麦供求也仅仅是略为紧张。相关影响因素中,南美天气虽然已经对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影响,但是对大豆影响仍处于不确定之中,全球性的较大地域自然灾害并没有出现。因此,仅仅从各品种供求面看,市场暂时仍不具备大幅上涨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供求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影响市场的因素不仅仅是供求,还包括宏观面以及投资者心理。因此,就目前来说,支持农产品市场涨势初步形成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直接表现就是基金买入。
  截至1月31日的一周,基金减持大豆空单7644手,净空单为13860手。2月4日,基金净买进约7500手大豆期货。随着指数基金春节前后在谷物市场上建立多头部位后,市场预计春节后基金将进场买进大豆期货。同时,考虑到春节后中国进口买盘再次介入,美盘豆类春节后将易涨难跌。
  基金在玉米上持有的多单数量非常巨大,截至2月4日,CBOT玉米期货市场主力合约收在自去年9月初以来的最高点位。价格上涨的初始动力是阿根廷天气所导致的南美玉米减产预期,但是,技术图形突破点燃了商品基金做多热情,基金买入成为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动力。2月4日,商品基金全天买进大约1.3万张玉米期货合约,一些交易商推测这其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指数基金购买。据CFTC公布的持仓报告,截至1月31日,基金持有CBOT玉米期货净多单92545张,较一周前剧增88369张。预计截至本周五,基金玉米期货净多单已达11万张。
  虽然由于大豆、玉米、小麦各品种基本面有所不同,基金介入做多程度有所差异,但是农产品各品种相关性较强,谷物市场的价格上涨带动了豆类市场。以“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为题材的玉米和豆油价格的上涨,也直接带动小麦和大豆上涨。
  
  玉米将成为明星品种
  2005年秋季,中国提前一个月收购新玉米,同时禽流感的蔓延,也导致农民加快了抛售,玉米上市数量明显高于2004年。由于农民手中余粮不多,同时深加工企业提高价格,导致2006年1月初,产区玉米收购价格飞涨。展望整个2006年,支持价格走上牛市的因素颇多。其一是2005年新增加的玉米出口配额计划为400万吨,最快也要半年才能完成。出口计划的执行将在上半年支持国内玉米市场,而到了7至8月份又是玉米需求旺季。其次,虽然2005年国内玉米产量不低,但是玉米深加工迅猛发展,需求急剧增加。
  2006年将是玉米深加工蓬勃发展年,相关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玉米工业消费量1470万吨,占玉米总消费量的12.4%,预计在2005年将达到162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4-15%,预计到2006年将超过20%。根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吉林省10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568万吨,占全省总玉米产量的三分之一。2006年,新的深加工建设项目正在启动,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已经成为替代汽油的绿色能源,全国乙醇生产需要消耗的玉米数量在400万吨左右。为此,市场有必要重新为玉米价值进行定位。
  
  干旱已不是豆类牛市必要条件
  无论南美天气如何发展,笔者认为豆类市场牛市形成已经不可阻挡。这主要因为,一是即使阿根廷后期风调雨顺,南美大豆产量也不会比美国农业部预期的数字增加多少。而当前美盘大豆550-620的振荡区间已经消化了这一产量预期。或者说,美盘价格在低位长时间振荡,已经对全球大豆供大于求进行了消化。二是时间已经进入2月,再过不到一个月,美国大豆种植和生长以及亚洲锈菌病等问题,将逐渐取代南美天气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出现利多倾向的可能较大。三是比供求更为重要的宏观因素通货膨胀再次主宰市场,以此为理由而介入的指数基金,很少顾忌农产品真实供求面。
  可以认为,如果南美天气在最近半个多月时间里出现持续一周以上干旱,国际和国内大豆在最近就能够出现强势上涨。而如果南美大天气不出现问题,豆类牛市形成的步伐也并不会停止,只不过可能将表现为振荡上涨,这主要是因为基金不断介入。
  笔者认为,再次全面做多农产品市场的机会已经基本成熟,这轮上涨持续时间可能将达1年半甚至更长。牛市发展将以玉米和豆油价值重新定位为主线,进一步扩展到所有农产品品种。
  (青马投资 马明超/中国证券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