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图“强”看中国外贸 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龚雯 2006-03-27 08:39:4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2.3万亿美元。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谈加快转变增长方式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要达到2.3万亿美元。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外贸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
弊端凸现:规模与效益未能同步增升
鲁建华说,“十五”我国外贸年均增长24%,总量迈过万亿美元这个大台阶,已跃居全球第三,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然而,尽管“十五”末我国外贸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但外贸发展的规模与效益并未同步增长。
他举例说,我国家电、纺织品、鞋、玩具等产品出口价格下降,利润微薄,2005年我取消配额类别的纺织品对欧美的出口数量翻一番,价格却下跌近一半;我出口鞋类的平均价只有西班牙的1/5、意大利的1/12;出口到东南亚的摩托车每辆利润仅50美元。我出口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建设严重滞后,机电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专利申请数量不到世界的1%。DVD的57项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9项,在平均30美元的出口价格中,要缴纳10美元的专利费,生产企业仅获1—2美元/台的微利。服装出口多年来位居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不足10%。我国出口500强中,名牌产品销售比例只有6%。
粗放式外贸增长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并加剧了贸易摩擦,导致市场环境恶化。鲁建华说,虽然我贸易额占世界比重不到6%,但对华反倾销案件却高达15%。
由“大”图“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关键
“十一五”我国外贸进出口额要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意味着年均增长10%左右,那么增长空间大不大?鲁建华认为,归根结底,是切实改变“增量不增利”的出口局面,重在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转向保持“进”与“出”基本平衡;同时,全面提高外贸的社会效益,发挥外贸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的作用,最终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在鲁建华看来,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是今后5年外贸的主攻方向。他说,20年来,我们把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从不足50%提高到90%,将“中国制造”推向全球,成就不凡。但要看到,我们大部分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链条底端,附加值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就是变“制造”为“创造”,“十一五”必须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抓手,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构建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
鲁建华说,外贸应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我国纺织品出口带动了1800万人就业、农产品出口带动5400万人就业、鞋类出口带动400万人就业。“十一五”要继续通过出口创造更多“饭碗”,增加国内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民工的人均收入,让更多人分享开放成果。另外,应合理体现出口商品劳动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完善劳动法规和制度。
针对“十五”末我国出现的大额贸易顺差,鲁建华认为应充分发挥进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纲要提出的“互利共赢”是一个全新发展战略。过去5年,中国进口总额达2.2万亿美元,给世界提供的商机越来越多,同时保障了国内资源、能源供给,维护了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十一五”要建立有效的进口调控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步掌握资源进口的主导权,提高进口议价能力,使进口更自由化、便利化,结构更趋合理。
破茧而出:让自主品牌出口唱大戏
鲁建华认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首先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摈弃片面求规模、追速度的路子,建立一套新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着重考量进出口对税收、就业及产业的贡献,对社会、环境和生态发展的影响。创新外贸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转向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
鲁建华透露,从今年起将开展“品牌万里行”活动,力争在“十一五”末形成20个国际知名品牌和1000个中国知名品牌;5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额20%。他说,今后5年应增加机电产品技术和附加值的“含金量”,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力争在“十一五”末出口量达到7500亿美元,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超过20%;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机电出口企业占到20%;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达到45%。
鲁建华说,“十一五”我们不是不要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要提高这类产品的出口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积极推广纺织绿色产品。此外,配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贸易兴农,服务助农”行动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力争到2010年农产品出口超过380亿美元,加工制成品出口占比达到50%以上。
至于进口,鲁建华的回答是“适度扩大”,包括支持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鼓励国内短缺的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扩大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推促有条件的国内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开展跨国采购和直销,鼓励民营企业扩大进口。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7日 第六版)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