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减少近五成转债市场规模加速萎缩
证券时报记者万鹏
近日,各公司均公布了截至3月末的可转债存量,值得注意的是,受股改等因素的影响,可转债规模呈现加速萎缩的迹象。
昨日,G邯钢发布公告称,截至3月17日(因公司股权分置改革3月20日至31日停牌),公司累计已有18.20亿元的转债转为股票,目前邯钢转债存量规模为1.8亿元。对比去年年末的数据可以发现,这18.20亿元中有17.7亿是在今年一季度转成了股票。
实际上,大规模转股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邯钢转债。本报信息部统计显示,一季度末可转债市场规模仅有120.96亿元,而去年年底转债余额尚有248.81亿元,一个季度内转债缩水近一半。
由于结合了股票的长期增长潜力以及债券的安全和收入优势,可转债近年日益升温,包括瑞银在内的大批QFII都对其情有独钟,社保基金、保险公司也都成为转债市场的重要投资者。
受转债市场日渐火爆的影响,不少公司都将发行可转债作为首选的再融资方式,转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一季度,转债规模迅速由2002年底的63.8亿元增至119.75亿元,2003年末达到197.11亿元。而2004年第四季度,转债规模再次出现爆发性增长,增幅达到48.13%,累计存量超过334.92亿元,这也是我国转债市场的顶峰。
进入2005年后,由于再融资的停滞,以及股改的启动,转债市场规模呈现单边下跌之势。经过反复下挫,不少可转债流通面值不足3000万元,目前已有金牛、江淮、民生、铜都等8只转债品种在二级市场停止交易。如果剔除这些公司,转债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减少。
统计还显示,在目前28家发行转债公司中,有19家已经完成股改,7家正在股改,仅有复星医药、桂冠电力两家公司尚未启动股改,这也意味着,转债市场存量即将进入稳定期。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老划断、再融资重新启动,转债市场规模探底回升有望。由于以转债方式进行再融资可以延缓股本扩张对业绩的稀释,而且,融资条件相对宽松,可以预期,这一再融资方式仍将获得不少上市公司的青睐。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