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创业 王皓宇
2006年一季度的金融数据,正如我们去年年末所指,在中国宏观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所谓“宽货币”最终会演变成“宽信贷”。目前,作为债市收益率曲线基准的一年期央票招标收益率已经升至2.10%%,进入了我们此前预期的2.0%-2.3%%区间,债市一片恐慌。此时,结合刚刚公布的一季度各类宏观经济数据,我们试图对下阶段债市的方向做一个分析。
对“宽信贷”的两种解释
考察一季度的金融数据,相信市场基本都会认同“宽货币、宽信贷”这一判断。但是,如果要解释“宽信贷”形成的原因,市场很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这两种解释对债市投资而言,意义有方向性的不同。
我们认为,“宽信贷”的本质决定债市下阶段的方向,可能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从流动性角度出发,其逻辑是,“宽货币”产生了巨大的资金运用压力,导致商业银行被迫选择了“宽信贷”,以化解资金压力;第二种解释从实体经济出发,其逻辑是,所谓“宽货币”并不是导致“宽信贷”的主要原因,“宽货币”局面、包括银行体系整体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都只是辅助了信贷的恢复。真正刺激信贷恢复、并且大幅反弹的力量,来自于实体经济活力的恢复。
我们认为,第二种解释更接近事实。历史的经验也显示,单纯的“宽货币”并不一定导致“宽信贷”。如果没有宏观经济的强劲支持,所谓“宽货币”很难带来“宽信贷”。
解释不同策略各异
如果信服第一种解释,可以认为,央行一旦宣布法定准备金率上调,经过1—2天的调整,债市将是一个很好的买点。我们信服第二种解释,认为债市的悲观还将继续,宜继续保持短久期策略。因为法定准备金工具只是回收了作为中介机构的银行的流动性,并没有抑制来自实体经济的、对贷款的真实需求。只要实体经济对贷款的需求没有改变,银行就有继续放贷的冲动,银行完全可能压缩原计划的债券投资规模,转而把资金用到贷款上,从而减少债市的资金供给。刚刚公布的一季度数据也充分说明,中国的宏观经济在转强的轨道上,“宽信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宏观政策及其利率走向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利率走向,可能会分为两步:第一步,宏观调控的对象为商业银行,采用的方法为法定准备金等数量型的工具回收流动性,以抑制信贷资金供给。这一步的调控政策将减少债市资金供给,债券收益率会继续走高;第二步,宏观调控的对象为实体经济,采取的方法为行政性手段直接调控固定投资偏热行业(不排除提高贷款利率手段),抑制其投资热情,降低其对贷款的需求。第二步措施对债市是长期利好。回想2004年直接针对实体经济的行政调控以及加息,均起到了抑制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作用,此前的债市也正是在贷款需求偏弱的背景下,才走出了一波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