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昨日首次对外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
央行行长助理刘士余在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时表示,央行将按年度编写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这一报告也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共同成为央行对外发布的三大重要报告。
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金融风险得到了及时处置,中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中国金融总体稳定,前景光明。
对于资本市场,报告着墨颇多。报告认为,股票市场在改革中渐进发展,直接融资功能初步体现。但报告也指出,资本市场目前仍面临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尚需改善,股权分置问题亟待全面解决,证券资产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证券公司规范运作急需加强。
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以资本市场改革为契机,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直接融资发展,适当分流银行储蓄,缓解银行风险过于集中的压力。
报告指出,证券公司重组和改革的思路及框架基本明确,改革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报告说,近年来,证券业处于较为困难的时期,但风险已充分暴露,整体改革思路和框架已基本明确,2005年以来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和重组改革初见成效,总体情况有望改善。报告同时指出,要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整顿和重组风险类证券公司,今后一段时间要重视开发证券公司的卖方业务。
报告认为,金融安全网建设初见成效,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和保险保障制度的建设正在进行和完善,为金融稳定奠定了制度基础,但金融安全网还需完善,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保险保障基金,加强对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教育。
报告认为,当前,维护金融稳定需要着重关注十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三是隐性财政赤字问题;四是资金价格的管制与放松;五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完善;六是交叉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监测和监管;七是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的资金筹措与道德风险防范;八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九是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十是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报告还对此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八条政策建议。
证星点评:
周一晚间央行首次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从《报告》内容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出发,以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与资本流动和配置的场所。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主要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以及黄金市场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产品丰富、交易机制多样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
与此同时,《报告》称,虽然发展迅速,但我国各金融市场间的发展还不平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不发达,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金融市场的深度不足,市场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报告》提出,应着力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筹集资金、满足多种投资需求和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形成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并举的金融市场产品结构;培育诚实守信、运作规范、治理机制健全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中介群体,强化市场主体约束和优胜劣汰机制;健全职能定位明确、风险控制有效、协调配合到位的市场监管体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