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了第15个生日。风雨历程15年,上证所坚持走一条创新之路,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制度创新到服务创新,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创新才是市场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之路十五年不变
指数是证券市场的"晴雨表",是证券市场的命脉。从最初单一的综合指数,到如今名目繁多的各类指数体系,十五年来,上证所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指数体系,成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衡量中国证券市场表现的权威统计指标。
上证180,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借鉴国际经验,用科学的编制方法,建立起了一个能反映上海证券市场概貌和运行状况、能够作为投资评价尺度及金融衍生产品基础的基准指数;上证50,集中了上海证券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综合反映了一批最具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整体状况,形成了中国的蓝筹股群体。更可喜的是,酝酿了7年之久的统一指数------沪深300指数也在今年4月由两个交易所联合推出,由此使得中国成分股指数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都说上证所的目标是要建成"中国的蓝筹股市场",前提就要有活跃的市场,而要使市场更活跃则依赖于二级市场推出更多适合投资产品。2005年2月23日,以上证50指数为标的的指数基金上证50ETF成功上市,上证50ETF结合上证所先进的交易系统,实现了套利机制。今年4月,上证50ETF获得2005年全球ETF大奖中的"亚太地区最佳产品创新奖"。这是继2005年3月1日获得亚洲资产管理杂志"最佳产品创新奖"之后该基金获得的又一项国际大奖。
产品创新的又一重大突破是权证产品的重返市场。权证产品在不允许融资融券交易的情况下带来杠杆工具和杠杆效应,大大活跃市场交易;权证的创设制度又使权证的交易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
在服务创新中,上证所推出的"上证基金通"不仅为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赎提供了高效、统一、便捷和安全的专业交易平台,而且为基金投资者提供了快速、权威、完整、方便的基金信息集成平台。
此外,大宗债券双边报价业务是交易机制的创新之一,是上证所在不完全抛弃现有竞价制度的基础上,为降低债券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市场流动性所作的一项尝试,对债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将起到了促进作用。
技术支持为创新保驾
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的成功都离不开技术系统发展所带来的支持。近年来,上证所坚持将市场技术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市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抓不懈,由此使其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一个后起之秀,却在市场的技术性基础设施方面达到了值得骄傲的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技术投入的不断加大,上证所的"三新"工程,即新一代交易系统、新一代信息系统和新网站三大项目的建设已日趋完善。新网站功能强大,网上业务不断开拓,实现了会员业务、上市公司业务、信息披露等的网上办理,加强了上证所与上市公司、会员公司、投资者、监管机构的沟通。
如今,新一代信息系统的核心和重要基础设施即数据仓库二期的开发建设即将完成,并转入试运行阶段。该数据仓库的系统容量达到14TB,涵盖了1990年上证所建所以来所有的历史数据及最新增量数据。其中,由上证所自主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即中国XBRL分类,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实现了证券业内、业间的上市公司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三大项目的"龙头"项目,上证所新一代交易系统的开发自去年底正式启动以来,相关软件系统和周边接口的开发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该系统明年将进行系统测试并切换。系统建成后,其系统容量和主要性能指标将比基础系统优越数十倍,同时极大地拓展上证所在现货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所能支持的金融工具和业务范围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支持多市场、多品种、多货币、多时段、多机制、跨境交易等复杂交易机制。其多层次的账户管理方式,能给市场监管提供最详细和完整的原始数据;其参数与规则的灵活设计,可以使系统适应中国证券市场业务的高速发展与踊跃创新。
"十五年磨一剑",十五年里上海证券交易所走过了一条铺满荆棘与鲜花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十五年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上证所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其"跻身世界一流交易所"的远大目标。
证星点评:
上周末,上交所迎来成立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十五年来,上海证券市场发展神速,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结构日趋完善、市场功能不断优化。其上市公司数、上市股票数、市价总值、流通市值、证券成交总额、股票成交金额和国债成交金额等各项指标均获得举世睹目的成绩。当然,对于一个新兴市场来说,伴随着15年来成长历程,也出现过不少波折,例如:95年327国债令世人目瞪口呆;98年的红光事件刺伤股民的眼;99年猫和老鼠玩疯了大庆联谊等等,也伤害了不少股民的心,因此,很多方面还需要面临改革、突破与创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后,中国证券市场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