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茶馆小聚,能和解放前老上海炒股的残存老者相约“侃股”,这种人在新兴的中国股市恐怕为数极少。
而应健中便是这样的人,一来,这表明应先生在“元老”面前的谦卑;二来,当然也说明健中兄业已“磨”成新股市中的“元老”了。
当年上海滩股评界如今还能有残存热情来重新点评市场的,大约也剩下了应健中等“极个别”。其余人等,有的被股市“涮”晕,撤了;有的被“黑嘴潮”吞没,跑了;有的人积劳成疾,走了;而“鬼才”如童牧野者,也早已金盆洗手当作家逍遥去也。
事实上,这些“老人”都是我在中证报当“小编”时熟悉的名字,而之所以想到他们,恰恰是因为“元老”应健中先生近期经常和我在本栏“碰面”,让我真正感受到股市沧桑以及市场的重新热络,而应先生有时分析股市的细微实有上海人的专业风范,这更让我想到了投资股改后中国股市该有的三大基本认识:一、股市的逆转大局已定,不要被大小震荡左右了你的投资视野;二、个人投资中要注重分化大趋势,捕捉个股一定要重质量轻概念,重长远轻短线;三、机构投资类别的细分势在必行。
说起股市大局,如今当然是“喊牛”声时,但也不乏悲观论点。昨日我便看到一论坛帖子,标题便叫《坚持空头主义,反对多头主义》,可谓旗帜鲜明!但说起理由,我想模仿作者的语气说“不外乎如下两点”:一是中国崛起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所以时刻要作“空头主义”准备;二是中国股市乃至中国经济依然问题多多,因而“在相当时期内,相对看空股市是冷静明智的选择”。
其实,类似的论调很多,这就好比有些人总喜欢在忧虑中生活,所以做事总一副“如履薄冰”的样子。虽合古训,但“跟班者”却很少能开心一天。更要命的是,这种人对事务量变和质变的分界极其麻木,所以等到这些“悲观主义者”真正窃喜的时候,大盘倒可能真的见顶了。
按照此君的逻辑,笔者去年6月13日发表的《从官渡之战看中国股市大逆转》便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大逆不道”;而上周五LME 3月铜以史无前例的大阳收在6779美元的时候,是否还有人对刘其兵去年的坚决“做空”抱以同情呢?
有许多事,的确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看看汇丰中国基金经理近期的观点,我想对投资者是有启发的。为什么?因为人家能从全球的动态看中国,看中国股市,而我们许多人眼里,却只有过去的“蓝田”,眼前的“剩菜”。这就好比宇航员看地球能立足太空看到这蓝色星球的壮美,而身处沙尘暴中心的人,却只能感受到地球的糟糕。
其次我想投资者该注意的,是股改后市场的分化趋势。“二八”、“一九”都是表象,他们出现也早不是近期的事了,说明这是趋势。所以投资者选股调仓的时候如果碰到这个硬杠杠,都需要狠下心来,“死扛”或许会让消息极其灵通的或者很走运的人获利,但大势已变,那样做在多数情况下却只能成就倒霉的人。正确的策略是,选股就要选那些行业趋势好、公司质地没出过问题且有人气的企业,而拿住了好股票,设定了止损位,便轻易不要放手。“拿住了”万科的投资者不就是最好的例证么?何必天天耳朵长伸、手忙脚乱?或许,我们做不到最好,但弘一法师说得好:“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逐步培养自己的定性、长性等“大才”、“大智”,又有何不可为呢?
本文开头我说过,我是看到了应先生分析股市的细微的,但说起大局观,健中兄或许还有不足,容以后商榷。然而,从细微分析到投资类别的细分,我想倒是大势所趋,国内机构投资者显然还没做足功课。前些日子与一资深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编辑争论起“黄金是否大宗商品”时,国内一个“学术权威”从“定义”出发说不是,而期货业协会秘书长赵健先生及其一些资深期评家从“定价权”、“影响力”角度出发,都认为是,搞得我一头雾水,但回头看到英国《金融时报》资深金融评论员都说“是”,那么我便倾向于认为“是”了。
但是,这次讨论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事实,即国内投资机构对市场投资类型的细分。比如,他们的基金有“大宗商品投资资金”、“股票基金”、“国债基金”、“对冲基金”,更有专门投资黄金、白银等等的“贵金属投资基金”……分门别类,完全是针对性极强的专业化运作。
在这方面,国内现状显然还有很大距离。机构如此,散户的投资目标和类型认定便更不成形了。近日,股市日火,群情亢奋,有自称“非著名股评家”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也要搞“私募基金”了。我为他高兴,但也想问一句,除了私募和公募,开放和封闭,我们能否也能着手琢磨点更“细微”的投资呢?
998点以来,股市已在辩驳声中陆续爬升了400点,此时,出现震荡甚至一定级别的调整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但我想只要广大投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能认清趋势,改变理念,细化投资,那么中国股市由“股改效应”和外资介入所引发的的一场结构性大变局,便有可能提前完成。“活着的”的“股市元老”抖擞起精神,又来了,但股市里讲的,却早已不是也不该是原来那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