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年的WTO过渡期,中国银行业最终对外全面开放。入世后,我国银行将如何走向世界?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段继宁和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副主任邓智毅。他们认为,经过股改上市,中资银行走向海外的底气更足了。
五年的WTO过渡期内,许多外资银行已经进入中国。相比之下,中资银行"走出去"却少有业绩。对此,邓智毅表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排除有些国家持歧视性的政策存在。此外,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即中资银行以前的治理状况存在硬伤,长期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不良资产没有消化。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充足率达不到标准,容易成为被别国拒之门外的借口。而经过这两年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和股改,整个国有银行基础和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
"过去是外资威胁论,许多人认为银行业开放后中国银行将面临崩溃。而现在,投资者争相入股中资银行,这本身就说明信心在持续增长。"邓智毅说,"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国有银行走出去底气更足、腰板更硬了。"
他同时表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监管部门有责任维护本国金融机构的利益。"我们坚持在对等的情况下,据理力争,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包括中美金融对话的过程,极力推介我们的银行,为他们走出去创造条件,维护我们中资银行的利益。"邓智毅说。
段继宁则认为,目前外资银行进入的多,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少,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我国银行"走出去"一般是为了追随客户。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越来越多,自然会带动我们的银行走出去。而目前只是刚刚起步的阶段。
其次,我国加入WTO之前,事实上只能听别人要价,自己没有"要价"的权利。加入WTO后,我国就有了这个权力。她表示,为了中资银行走出去,监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从多边贸易角度层次,认为是不符合WTO规则、最惠国待遇的,都会提出来。此外,还与这些不符合WTO规则国家的监管当局不断沟通,向他们介绍中资银行的经营、改革情况,监管取得的进步,使他们确信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是有效的、我国金融体系是健康的。
"现在我们在混业经营方面也有尝试,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目前情况下,鼓励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方面做些尝试,与外资银行在混业经营上的差距慢慢会小的。"谈及综合经营趋势,邓智毅表示。
他认为,现在外资银行母行是混业经营的状态,但它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经营必须遵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我国经营管理体制运行。此外,现阶段,我们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是符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的,但从经营的角度看,混业经营是大的趋势。作为监管部门,是鼓励的综合经营的。为了解决分业监管带来的监管盲区和空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人民银行有监管的协作机制,保证了信息的共享。此外,还有更高的协调机关---国务院,从这个角度来说,分业监管还会维持一段时期。
"现在我们在混业经营方面也有尝试,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目前情况下,鼓励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方面做些尝试,与外资银行在混业经营上的差距慢慢会小的。"谈及综合经营趋势,邓智毅表示。
他认为,现在外资银行母行是混业经营的状态,但它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经营必须遵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我国经营管理体制运行。此外,现阶段,我们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是符合我们目前的实际的,但从经营的角度看,混业经营是大的趋势。作为监管部门,是鼓励的综合经营的。为了解决分业监管带来的监管盲区和空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人民银行有监管的协作机制,保证了信息的共享。此外,还有更高的协调机关---国务院,从这个角度来说,分业监管还会维持一段时期。
段继宁认为,目前的监管方式对我国来说还是挺适合的。我国现在几个监管机构性质都不是相同的。比如,银监会监管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类型比较多,完全按照业务来监管,条件不是特别成熟,效率不一定会提高,实际上按机构监管也不影响业务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