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短期面临回调压力 大宗商品牛市格局或未改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觅 2011-05-19 16:52:2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或将转向、基金大规模清仓、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减弱等一系列因素影响,2010年下半年启动暴涨行情的大宗商品市场5月初遭遇连续暴跌。但有分析认为,在新兴市场国家长期需求旺盛、弱势美元基调延续等因素支撑下,大宗商品虽然中短期面临震荡回调压力,但长期来看仍有上涨空间。

一跌再跌——大宗商品中短期震荡明显

去年涨幅逾80%的白银价格在今年5月初的短短一周内暴跌27.4%,创下31年来最大单周跌幅,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5日暴跌8.6%,创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在国际油价重挫拖累下,有色金属、贵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在5月的第二周再次陷入暴跌泥潭。

尽管18日大宗商品暂时止住了下跌步伐,出现集体反弹迹象。但分析人士认为,受到美元反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前期上涨过猛等因素共同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中短期将面临剧烈震荡,甚至大幅回调。

首先,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最直接的刺激因素是美联储于去年11月推出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由于该超宽松货币政策将于6月底到期,这对于大宗商品市场无异于釜底抽薪。同时,美联储也希望通过收紧流动性预期打击过热的大宗商品及资产市场投机行为,从而遏制通胀预期并将流动性驱赶到实体经济领域。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郑学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于明年初小幅缓步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已经形成。受此预期推动,美元短期内大幅震荡以及中期反弹预期或将令大宗商品市场遭遇重创。

其次,华尔街大公司反手做空,及其引发的基金集体出逃已拉响商品价格崩盘警报。著名投资人索罗斯旗下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卖出所持有的99%的黄金信托基金股份。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截至5月10日的一周,投机基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白银、铜期货市场上的净多头仓位分别锐减10%、25%以及59%。

第三,新兴市场国家采取的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抗通胀措施初步见效,原材料有效需求降低也是大宗商品价格“底气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对近期大宗商品需求也构成抑制。摩根大通大宗商品研究部负责人科林·芬顿日前表示,大宗商品价格回调早已初露端倪,在5月份价格暴跌之前,许多商品价格已经连续数月保持平稳或是小幅下挫。

第四,大宗商品金融化以及市场参与者心态高度警惕也放大了短期价格波动,大宗商品前期暴跌令投资者心态谨慎,小有反弹便迅速清仓获利。此外,由于上海黄金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相继上调白银、原油等期货品种交易保证金导致众多多头被强行平仓等,均成为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暴跌的负面因素。

牛市漫漫——小波折或难改大趋势

受到美元长期贬值趋势、新兴市场国家对原材料旺盛需求等因素推动,长期来看,大宗商品牛市还将延续,目前的价格暴跌仅是大宗商品长期牛市中的小波折。

首先,美元的长期弱势将支撑大宗商品市场行情。郑学勤表示,考虑到美国的巨额债务,美联储有增印钞票偿还债务的需求,因此美元在长期内仍将维持弱势。对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来说,将是长期利好。

第二,新兴市场国家需求长期内仍将保持旺盛,《经济学人》杂志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2003年后,中国一跃成为众多原材料的主要进口国,而其庞大的需求远未见顶。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国通胀预期缓解,货币政策趋松,大宗商品将进入“超级牛市周期”。

第三,近期大宗商品需求下滑与价格高企有关,但随着价格回调,需求有望再度攀升。例如,随着美国玉米价格连续大跌,16日市场中又传来了中国采购商购买100万公吨玉米的传言,刺激玉米期价强劲反弹。

曾于4月两次警告客户减持大宗商品多头仓位的高盛集团在价格暴跌后也迅速改口,表示全球原油供求关系中长期仍呈现趋紧态势。而摩根大通、巴克莱资本以及著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也于近期先后表示,未来油价仍将上涨,此次暴跌不会对大宗商品市场长期前景造成影响。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看多大宗商品,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的部分市场人士看法悲观。巴菲特表示,除大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外,以金属与石油为代表的其他商品都出现了非理性繁荣。他说,上涨的起始阶段是由基本面带动的,随着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并主导了整个市场,才使得商品价格一路上扬。目前市场中支持这种观点的分析人士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过去两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势过猛,已经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大宗商品“黑五月”仅仅拉开了新一轮大宗商品熊市的序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