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吴晓灵:中国不缺钱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吴晓灵 2011-11-04 16:19: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看待融资总规模,我们应该怎么样有区别地来调控社会融资规模?

  首先是能够创造货币的那些个机构,它们的活动应该受到严格的调控。因为货币供应量,反映了社会的购买能力,银行能够创造信用货币,其实还有一种货币,就是商业票据也是信用货币。在货币银行学中,商家所提供的票据,在流通的时候,受到信誉范围的影响,不得不换用信誉更高的银行券,因此货币供应量,除了银行存款,其实也应该包括商业票据。

  那么各类非银行的信用,虽然能够转化货币形态,很少能够创造信用货币的供给,但是它们创造的产品,也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只要能够控制住货币的供给,应该让非银行的一些信用活动变得更活跃一些,这样才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展开。

  我们国家连续三年的高额信贷投放和货币供应,决定了中国不能走银根放松之路,现在大家都寄希望于放松银根,我认为绝对不能放松银根。2009年中国是9.6万亿的贷款规模,2010年7.9万亿,今年中央贷款规模底线7.5万亿元,平均一年8万亿的贷款规模,而2007年的信贷规模贷款投放是3.6万亿,2008年第四季度,银行已经完全放松了,不管了。

  钱,我们还少吗?我们之所以感到钱少,是因为9.6万亿的银行信贷和10.7万亿余额的政府债券,铺的摊子太大了,如果要想把那个时候铺下的摊子,继续全额完成,每年都得以十几万亿的信贷,来完成这些接续工程,可能吗,中国承受得了吗?因此,我认为绝对不能走放松银根之路。

  不走这条路怎么办呢?尊重市场主体的投资和融资的自主权,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要义,中国不缺钱,中国有80万亿的存款。中国不缺钱,中国缺的是资金合理流动的渠道和工具,资金是配置资源的龙头,风险自担,是尊重自主权的前提。

  当前,融资的难点,不是利率市场化不到位,而是金融管制太多,很多人都说要加速利率市场化。我来讲一个结论:中国现在的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远远高于大家的预期。

  中国银行在改革与整顿当中,其实还是欠了很多账的。为了银行体系平稳,在一段时间内,要控制存贷的利差,而配置市场资源的利率是贷款利率。贷款利率放开了,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有一栏,是讲各个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就是执行下浮的利率和上浮利率的比重,上浮10%、20%、30%,甚至有上浮两倍以上的贷款利率,其实利率已经在走高了,无论是同业拆借利率,还是企业的贷款利率,在配置资源这个方面,价格已经在上升了。而现在唯一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的是什么呢?是存款利率,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了存款利率的上限。为什么要控制?首先如果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谁最愿意拿高利息去满存呢?是缺钱的和经营不太好的机构,越是经营好的、不缺钱的机构,是不去打这个价格战的。

  再有,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现在不可能再大幅度地来提高存款利率,套利套汇和中国这么良好的增长前景,已经使很多的资金不断涌向中国,中国的中央银行已经非常被动了,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存款利率,无益于宏观调控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小投资人的利益怎么来保护呢?我想有钱人,应该学会配置资产,存款不算,就去干别的事情,我国不是要发展直接融资吗?为什么还要提高利率,把钱锁在银行里呢?让银行有一些钱出去,发展直接融资,对社会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小额的存款者,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我认为国家如果在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应该出小额定值储蓄。

  明确法律关系,发展资产管理市场,是搞活投资渠道的重点,老百姓有了钱,自己介入债券的买卖和股票的买卖,其实效率是不太好的,而现在大量的散户在资本市场上,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如果能够很好发展代客理财的市场,主要的就是证券投资基金,不管他是投向贷款、债券、股票,还是实物资产,有专业的团队去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渠道。

  其实,美国的市场,是一个金字塔的市场,它有大量的粉红单市场,有电子公告牌市场,有纳斯达克市场,有纽交所市场。大家批评证监会,说美国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市场,才有几千家的企业在交易所挂牌,而我们现在已经远远地超过它了,那是没有看到美国有几万亿的规模在场外市场上交易。而中国初创的小企业,它们想小本融资,到哪去呢?因而尽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给每一个想办实业的人,提供能够筹措股本的渠道,是相当重要的。

  一个市场没有风险,投资者就得不到教育,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去尝一尝。投资者只有在失败当中,才能够成长起来,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解放我们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更多对内开放,只要给中国创业者以空间和机会,他们都能够再一次创造世界的奇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