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在广东东莞开办服装工厂多年的湖北省天门市农民刘前程关掉工厂,举家回到老家,多年的积蓄加上从亲友借的钱,刘前程准备拿近八十万元筹建一家蔬菜种植、销售公司。
“我在农村种地多年,一直看好家乡的蔬菜产业。产品质量好,有广阔前景。”刘前程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年前回乡看到一些大企业到家乡搞农业项目,在详细了解国家政策后,决定回乡创业。
随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提出,在农村掀起一股资本下乡的热潮。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招商引资,广泛吸纳各方资本。
资本下乡热潮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和刘前程一样盯上农业项目的不在少数。
今年以来,仅到湖北投资农业的龙头企业就有多个:1月初,联想控股投资中国农谷项目在湖北荆门签约,建设两万亩蓝莓、猕猴桃种植基地,计划一期投资5至10亿元。4月中旬,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雨润控股集团签约云梦,建设冷链物流综合体项目,累计总投资15亿元。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一些龙头企业纷纷投身农业。如马云投资有机食品超市开业,京东商城CEO刘强东从2012年就开始在家乡种大米。而中粮、武钢,网易以及投资大鳄复星集团、高盛等均涉足养猪业。
与资本积极下乡相应的,是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积极招商引资,吸纳各方资本。
近日,因“大包干”而声名远扬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一次性就流转4300亩耕地集中招商。
安徽凤阳小岗村村主任关友江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小岗村正拿出一千亩土地种植中药材,且已有产业资本投入,准备以企业化方式运作。
中小企业遭受冲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龙头企业下乡后,大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民签订收购协议。虽然农户们生产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也转嫁了一些养殖类的风险,但在价格上严格受制于公司,因此农户增收并不明显。
有调查称,在农业产业化的违约事件中,龙头企业违约占70%左右,农户违约仅占30%,龙头企业违约率远高于农户。
另外,涉农公司大规模流转农户耕地经营权将耕地平整后,通过“反租倒包”返聘部分农民耕种。但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农民成为雇佣工人、不能合理分享土地经营收益。因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收入并没有相应提高,时间一久,部分地方出现“出工不出力”的问题。
除农民收入未见增长外,一些个人合伙制企业或其它类型的中小企业,也在“下乡”的龙头企业的冲击下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这些中小企业大都是当地农村人设立,十分熟悉本地农业情况,在解决农民产品销售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无论规模、资金还是渠道,这些中小企业都无法与龙头企业抗衡,要么被龙头企业兼并收购,要么关门歇业。
有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规模小,农村中小企业运营成本自然比龙头企业高不少。而且,龙头企业自身资金实力雄厚,有大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即使眼前有商机也抓不住,因此生存困难。
做好服务方能双赢
据了解,资本进入农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二是资本进入非农领域,租用村集体土地,投资设厂。
中国乡村建设规划院院长、中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龙头企业作为实体也需要营利,但关键是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地方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这样才能获得长远利益。“很多龙头企业都在做全产业链,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全程掌控。这样做是不对的,实际上许多做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多数并不了解农村,自身并不盈利,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李昌平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以养猪为例,龙头企业养猪,实际都是亏损。“这些龙头企业之所以一直在做,只是因为有钱,暂时亏损得起,一般的中小企业早就死掉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行业外资本养猪不是仅有钱就可以的,随着行业养殖规模的扩大,对养殖技术门槛要求也一并提高,尤其是对疫病风险的预防,一场疫病就是灭顶之灾,血本无归,风险极大。
“此外,一些龙头企业与民争利。资本下乡后,受益的是龙头企业,农民自身并没得到实惠。”李昌平说,“我国广大农村主要是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再由龙头企业整合小农,也就是‘公司+农户’的形式。公司主导农业发展,农民依附于公司。公司获得农业产业的大部分收益,农民从农业产业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小。”
“因此,从各方面来讲,龙头企业都应该重点从服务农业、服务农村入手,而不是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不要企图赚取所有的利益,最关键的是服务好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应该像国外的那些大公司主要是做‘服务’,从‘服务’二字着手,从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服务于广大农民,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这样才能实现双赢或多赢。”李昌平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