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热点关注 - 正文

从大公事件看网贷评级中的悖论和前景

来源:网贷之家 作者:心猿悟空 2015-01-23 09:42: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前两天有家公司闹了大笑话——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1月21日发布了266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

上午微信中大伙就开始嚷起来了,这份评级报告槽点太多,无处可吐:

网贷行业扛把子「陆金所」赫然列在预警名单第一位

上海的拍拍贷莫名其妙被写成了陕西平台

一些早已倒闭的平台赫然列在预警一列

大家当然都很欢乐,投友们交流时又有新的玩笑,苦逼的网贷文案们也开始忙个不停。当然,这个事情已经定性,没啥讨论的必要。只是,玩笑以后,真正想找一份有充分公信力的评级,却又是那么难。

评级服务本质上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为各类资产进行一个粗略的参考性的风险定价,进而确保市场在大方向上是趋于有效的。

利益纠葛与道德风险

早在网贷行业刚起步,网贷评级就已经屡见不鲜了,评级是一个高利润低成本的事。在最早期的网贷行业,一个稍有影响力的投资者,就可以到处参(chi)观(he)考(wan)察(le),回来写就考察报告,发于网贷论坛或qq群,引导大家投资。

网贷名人的故事就不多提了,正如叶隐说的,网贷让一些人拥有了超出实力太多的名望,最终无法认清自己,无法在市场中保持谦虚。有研究称,迷信最容易在不确定性中诞生,当贪婪与恐惧交织在一起,人的本能就是想走捷径。在投资了一个高息平台后,投资者潜意识其实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的,于是聚合成qq群、微信群、投资论坛。有的人是为了聚合信息研究平台,有的人是为了寻找认同感,以舒缓压力,但最后,往往总是后者占据了主流。

早期的网贷名人们,大多早已湮没于时间,到了现在,仍然在做网贷评级的,主要是三拨人:

有一定追随者且信誉仍在的名人

立足于网贷企业服务的机构

社会研究机构

没有人白干活,之所以来做评级,是因为评级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世界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有效市场进行评级,都拥有了非常好的盈利模式:

1、积累行业影响力:以便于提供企业服务,或是做增信认证,开总裁班,办媒体活动实现盈利目的。

2、企业服务:面向超过2000家网贷平台,提供营销、建站、培训、咨询服务。

3、投资者订阅付费:小本生意,做粉丝团,收会员费。

一个优秀的评级,要求公平公正,但一个优秀的评级公司要求有盈利能力,这就产生了矛盾。

评级的准确性

在我投资时,我会偶尔看看这些评级,在这些评级中,没有一个能达到「可用」的程度:

第三方的评级,顾忌太多,不敢放出任何观点

网贷名人的评级,有观点,有信息,但也有私心

社会研究机构的评级,不接地气,没有信息搜集何来信息分析

那也只好不说现有的评级了,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公司真正投入资金和精力去做网贷评级,那个时候,评级是否能让人满意呢?

1、数据统计的失效

做报告、做研究,都知道要多做统计,少掺杂主观。因为统计是科学的,换句话说,是可以把责任推到「科学」上的。如果是凭借主观做出错误的判断,责任在主观;如果是凭借统计做出错误的判断,责任在客观。而事实上,在投资领域,统计是一件很无用的事——打开基金销售网站,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去年收益几倍的基金,如果收益率与统计挂钩,那我只需要一直拿着这只基金就可以再也不用上班了。

一方面,数据是不全面的,网贷历史太过短暂,80%的平台,成立都不到2年。仅仅2年,如何有数据评判一个平台的好坏呢?冒昧地说,单靠庞氏骗局,运营两年也算不得难事。

另一方面,对于尚处于非有效市场的网贷行业,信息不透明,数据不全面。大量的问题实际上数据是说明不了的,如投资者情绪、市场主要信息渠道观点、平台人员变动、平台老总其他产业变动。与其去硬扣数据,不如效仿PMI一般去做专家评价量化,

2、周期对评级的影响

在金融领域,周期律是很强的,一个是8-12年的经济危机周期,一个是每年年初钱松、年底钱紧的小周期。大环境好的时候,无论是4%利息的银行、15%利息的低息平台、40%利息的高息平台,大家都过得非常快活,一直不会有坏账,只会有风险头寸。企业扩张生产,利润丰厚,未来的现金流足以覆盖利息。等到大环境差的时候,存款用户急着提现,贷款用户又出问题,最后风险都集中在了中间的放贷机构身上,相当于放贷机构以一己之力承担了市场上所有人的风险。这个时候,风险一定是从高息往低息开始蔓延,为什么?

一方面是高息平台放出去的标的都是高风险的,授信额度或者抵押率过高,且服务的都是些无法用低息手段借到钱的客户,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另一方面是投资人端的情绪,当市场开始出现风险的信号,投资人就会开始逐步往低息撤退,从而造成高息平台的挤兑,对拆标和资金池的平台更是会心一击。

在传统的债券评级中,很重要的一个描述就是,这家企业对外部条件的变化是否敏感?标普评级会因为宏观环境的变化(大宗价格、货币、股票二级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多次调整债券的评级。这一点让很多人困惑,因为如果经济周期恶化,不应该是所有企业一起面临压力吗,公司的基本面应当稳定在正常水平附近波动。但事实上,不同的经营策略决定了一个公司面临危机时受影响的程度。

对于网贷来说,当年底投资者情绪恐慌袭来,平台的表现就会产生区别。有的平台未雨绸缪,今年的8-9月份就开始降低待收并拉长期限。而有的平台,知道同行们死伤惨重,才意识到问题——应付挤兑没有任何办法,越做越错,最终跑路了事。网贷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包括宏观经济萧条导致的大面积坏账和平台大量倒闭导致的投资者挤兑,小额消费的平台就不会多么在意宏观经济的萧条,长期限的P2B平台就不会担心几个月内的短期挤兑。

但无论如何,周期对评级的影响因素不可忽略又难以统计,周期面前,风险定价无力。

3、评级不可承受之重

标准普尔公司曾经提出过三大概念:

信用评级是对受评客体某项债务的偿付能力,而不是受评客体的市场价值。

信用评级仅仅是一种专家意见,不作为决策的唯一依据;仅供参考。

信用评级是对特定的风险进行揭示,而不是客体的全部风险。

即第一点,评级依然要重点依靠数据,做基础的确定性高的预判——评价债而非公司;第二点,评级只揭示看得到的风险,不保证揭示全面;第三,盈亏自负,别赖评级。

前段时间,上咸Bank跑路,某第三方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我们之所以能在网贷取得高收益,是因为我们进行了风险承担;无风险利率有且只有libor利率即5%左右。评级需要做到的,是对外保证评级过程中无偏袒、无私交、无利益瓜葛或至少无利益输送。这样即便有批评,明理的人知道公信力仍在即可,很多做评级者都踩过的坑,我便不必再述了。

网贷评级的核心竞争力

评级的核心竞争力有二:一是评级主体的公信力,让我们相信评级中不存在贿赂和造假;二是评级本身的有效性,评级本身需要能够尽可能准确地反应市场的变动。

在网贷行业发展的早期,曾经有一些组团名人,利用考察报告的形式进行评级,即便是毫无公信力,评级内容也与事实差之千里。但由于有众多的拥趸,甚至直接委托投资的组团资金,他就可以靠着评级和吹捧来确保平台不倒,给组团者和投资者记性利益输送。而后在并不发达的网贷资讯市场中,利用评级引导大众思维潮流,而后组团者拿着高额利息抽身而退。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这份评级仍然属于有效的评级,它实际上能够很好地反应市场的变化,为他的客户创造价值——帮平台吸引人气,帮组团者获得高额利息。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就是这么做的,帮助资本大鳄引导市场情绪,赚取利润,而资本购买大量不需要的报告作为回报。但环境在变化,信息渠道拓展让人们拥有更加多的途径获取一个平台的信息,组团模式被覆灭,这样的评级就变得不再有效了。

信息多了,投资者的判断就多了,做评级的人必须想到,要先要把产品做好,才能建立公信;有了公信,才能再通过一些不伤大雅的手段实现盈利——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网贷市场在经历过一些不道德的原始积累后,各大参与者都明白,这个行业是有长期机遇的,大的利益在后面。

小的参与者往往贪图短期利益,大的参与者眼光放得长远,投资者看待评级的时候对于评级主体其实是很在意的,相信评级就是相信评级主体。现有的网贷领域的第三方由于在行业长期积淀的影响力固然得天独厚,但对于信誉来讲,起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浪淘沙,颠覆往往是措手不及的。

所以总结起来,第一个问题是评级准确吗,我的观点是,评级有很大局限性,但能够指明大方向,因此越是网贷这样不完善的市场越是需要评级,但信誉、利益、关系相互牵制,市场博弈又决定了投资人永远不能完全相信评级。

第二个问题评级应当怎么做,我的观点是,目前评级的门槛很低,人人都能做,且非常容易吸引客流和变现。但长期来看,有足够的资源和动机做好评级的,是提供网贷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公司,他们能将评级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长期地源源不断地从评级中受益。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