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清华校长陈吉宁履新环保部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核心摘要

1月28日,中央组织部王尔乘副部长到环保部宣布中央决定,陈吉宁同志任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免去周生贤同志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职务。

今年66岁的周生贤已到正部级官员退休年龄。他从2005年12月任环保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至今主政环保主管部门已近10年。

中组部副部长李智勇曾评价陈吉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治校办学理念清晰,有创新意识,有较强国际化办学视野”,“工作有闯劲,处事果断,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治学严谨,在环境系统分析领域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

倍受关注的环保部将迎来新的“一把手”。

1月28日,中央组织部王尔乘副部长到环保部宣布中央决定,陈吉宁同志任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免去周生贤同志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职务。

今年66岁的周生贤已到正部级官员退休年龄。他从2005年12月任环保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至今主政环保主管部门已近10年。

不过,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部长任免需要由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任免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预计今年两会期间会履行相应的程序。届时,陈吉宁将成为首位环保专业科班出身的国家环保主管部门负责人,因此人们对他寄予厚望,希望其在任期间中国环境质量能够有所改善,满足公众的期待。

“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根据环保部网站资料显示,周生贤出生于1949年12月,宁夏吴忠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93年5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199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1999年2月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级)。2000年11月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2005年12月,周生贤出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原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周生贤出任新成立的环保部第一任环保部部长、党组书记,人们期望新成立的环保部能够更“给力”,改变过去环保总局在环境治理中相对弱小的局面。

2008年3月24日,周生贤首次以部长身份亮相环境执法工作会时曾经发表履新感言,“竭尽全力推进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祖国的蓝天白云披荆斩棘,为人民的环境健康鞠躬尽瘁。”

随后,周生贤提出了“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环保,并为此多次发表署名文章。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解释,“探索环保新道路,源于环保系统30多年的生动实践,是2008年环保系统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形成的共识,也是历时三年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提出的重大课题。”

所谓环保新道路,用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第十二条的话解释,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环保部的一位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所谓环保新道路是相对西方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就道路而言,实际上我们国家走的是一条“边污染、边治理”的道路,中国在过去近三十年里一直保持两位数的GDP增速,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中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要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环境治理之路。

同时,周生贤提到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由原环保总局与中国工程院在2007-2010年期间组织完成的一项重要课题,项目领导小组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国务院17个部门组成。该课题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思想、方针、目标、任务和措施,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成果要点报告、4个课题组综述报告以及29个专题报告等多项研究成果,最终成稿达600多万字。

“这一课题是承前启后的战略研究,遗憾的是这一课题的成果,并未全部、很好地应用到环保系统的日常管理当中去。”一位参与该课题的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

周生贤在2013年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曾经诙谐地说,现在已进入“3P”(GDP、CPI、PM2.5)时代,群众把环境改善看得和物价一样重要。有人问,现在才治理,早干啥去了?其实早就开始了,控制PM10本身就有控制PM2.5效果,但还要打“持久战”。治霾已是环保部的核心工作议程之一。

在2013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人大代表对国务院各部部长人员进行投票,周生贤获得了171张反对票,另有47张弃权票,赞成票为2734张,是所有的部长中获得赞成票最少的。

2013年7月9日,周生贤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时,曾如此调侃环保部的尴尬,“我听说世界上有四大尴尬部门,中国的环保部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生态环境的管理职能过于分散,部门职责不清,也是制约污染治理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央政府53项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环保部承担40%,其他9个部门承担60%。涉及环保部的21项职能,环保部独立承担的占52%,与其他部门交叉的占48%,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领域。

环保部面临的尴尬不限于此。2014年12月3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创新研究》报告指出,“以促增长为主要职责的政府体制使环境保护往往让位于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决策权力的综合经济部门所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长期不明确,即使有这方面的职能,在其内部也未受到重视,没能有效发挥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协调职能。”

“工作有闯劲,处事果断,

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上述尴尬和挑战也将摆在周生贤的继任者、清华大学校长、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吉宁面前。

根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网站的介绍,陈吉宁,1964年2月出生,吉林梨树人。1981年9月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学习,1986年7月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3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博士学位。1992年12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博士后,1994年12月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助理研究员。1998年3月回清华大学任教,1999年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2006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07年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2012年1月任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在担任清华校长之时只有48岁,成为1949年以来清华最年轻的校长之一,同时也是清华近年来少有的非院士身份的校长。根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对媒体透露,有一些考虑到“非院士身份”的老师找到钱易,让作为同一领域的工程院院士钱易能不能推荐陈吉宁申报院士,弥补这一缺憾。“院士的甄选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我没有把握去做。”

钱易为此也跟陈吉宁交流了意见,当时陈吉宁对她说:“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做校长),就不能再多考虑其他。”钱易认为,他一旦成为了校长,再参加评选院士增加无形的压力,让他的评选变得困难很多。“我感动的是,他很清楚形势,依然下定了这个决心,甚至做出了舍弃的打算。”

在宣布他任清华校长之际,中组部副部长李智勇称,陈吉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治校办学理念清晰,有创新意识,有较强国际化办学视野”,“工作有闯劲,处事果断,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治学严谨,在环境系统分析领域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

陈吉宁长期致力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将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环境工程、规划、管理和政策研究,特别是如何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评估及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组织、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以及国际联合科研项目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和2004年他先后主持了国家环保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2000年至2005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污水回用技术、政策和规划研究”等重大研究工作。

在理论研究之外,陈吉宁还参与了不少影响很大的环境公共事件。例如,2005年负责完成了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的环评,作为首席专家参加了“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生态影响评估”,还曾带队参加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并从2009年起担任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项目集成专家组组长。

因此,陈吉宁多年来担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长。

在上述身份之外,陈吉宁还是十二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因此在涉及到环保领域的法律修改的人大常委会上坦陈己见。

在2014年4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保法》修订草案第四次审议时,陈吉宁犀利地表达了自己的专业意见,“对于环保法大家还是寄予很高期盼的,这部法到底是不是一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环保法?到底能不能调动公众真的参与到环境的监督和保护工作中?这是两个核心问题。目前这部法的写法,仍然看不出这两点有根本性的突破。”

他指出,我们需要的是一部真正的违法成本高的法律。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怎么能解决我们30多年来环境持续不断地成为更加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环境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这样一个状况?

同时,在2014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第一次审议时,陈吉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该草案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法律规定污染治理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但到底对地方各级政府怎么用法律约束,让它能够对污染进行有效治理,在这个草案里面应该说几乎没有硬性约束。”

他指出,按照第3、4、11条的规定,如果地方总量不达标,我们唯一的约束就是要求编制规划,要把规划公示了,要对干部进行考核。这种约束主要还是依靠行政约束,行政约束紧了,就推一推,做一做。如果行政约束不紧,达标的过程、减排的过程就可以拖很长的时间,甚至停滞。

陈吉宁因此建议,“对于不达标的地区,尤其是长期不达标的地区,我们的法律应当对地方政府设置更有效的约束,应该把区域限批放在里面。”

“陈吉宁在清华担任校长期间,勇于改革创新。他不但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且敢于参与棘手的、敏感的环境问题,比如争议很大的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的环评,这说明他敢于担当。因此他得到了不少环境主管部门前领导的首肯。”陈吉宁在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的一位师兄如此评价他,希望他履新环保部以后,能够继续改革创新。

“希望陈吉宁随着身份的转变,依然能够保持过去清醒、敏锐和果断的风格。”82岁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目前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希望陈吉宁能够励精图治,不负众望。”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研究员胡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治理中国环境不是技术和资金问题,而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希望陈吉宁能够在环保管理体制与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王占生分析,“我们要尽快弄清楚,到底面临着怎么样的环境形势?是不是真的如每年环境质量公报所说的全国环境质量状况都有所改善?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统计数据与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差距很远?如果不是如此,能否详细完整而非模糊笼统地公开相关信息?”

“通过信息公开,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环境治理。”王占生建议,“环境保护不能仅仅靠环保系统的人来做,环境保护这么多事情,环保系统才多少人,做得过来吗?环保应该发动环保NGO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公众参与才能更好地监管众多的污染源。”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