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该提这样的敏感话题,尤其是在雷声轰隆中。这多少有点冒险。
但是高收益本身就有无穷的魅力。这些天在网上接触到好多朋友,都稀里糊涂地投了一些所谓的高收益平台(大概也就年化20%出头),很多很不规范透明:没托管、没抵押,担保也很不完善,象征性地有一点备用金……看着很吓人。最可怕的是有些朋友,明知平台自融,还乐此不疲。这也难怪这么多朋友中雷,这样下去,还会不断地有更多的人中雷。
挑起这个话题,不是说我有本事做大家的“避雷针”。要追求高收益的同时防雷确实不容易,要不然一众名人也不会中招(当然这里面也有利益的原因)。我不想污了自己的名声害大家,只是想提供一些思路,帮助大家认识风险,尽量避开风险:
1、牢记一个事实:追求高息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
很多人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还是不甘心,心存侥幸。人是一步步疯掉的,一步步丧失理智的:刚开始都想一点点尝试一下,发现没问题,逐步追加投资,最后酿成大错;没出问题的时候,都觉得出了坏账自己可以承受,即使中雷也不要紧,但是一旦中雷蒙受损失,内心的郁闷不爽还是难以排解,多中几次后,内心的挫败感和焦虑感让人不安。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一开始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开始就要设定底线,不要一步步逾越自己的底线。
2、正确认识合理的收益水平,太离谱不要碰。
“高收益高风险”总体上是没错的,但不等于说可以用收益水平来衡量风险高低:低息也会高风险,低风险也会有较高收益,收益和风险并不完全对等。一定程度上,收益取决于平台业务类型,比如卖理财的(年化7%至9%)低于做债权抵押的(年化12%以上),做房抵借款的(年化12%至18%)一般略低于做车抵借款的(年化20%左右,当然车抵不押车的情况下,风险会比房抵大一些),纯做通道的(年化12%至15%,单纯转让融资性担保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的债权)会低于自己拓展借款人再交给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的(年化15%至18%)。银行系的(年化7%至9%)低于国资系的(年化10%至14%),国资的低于民营成熟平台(年化13%至16%),民营成熟平台低于进取型中小平台(一般在年化16%至22%)。
很多人喜欢年化20%左右收益水平的平台,希望在这个收益水平上,能够安全地赚点高收益。这个收益作为抵押债权类的平台来说,是能够做到。如果没有第三方托管、没有担保公司、没有备用金(或者象征性地有一点),平台的利润水平还是不错的。但问题是,一般这样的平台,往往实力都不会很强。如果再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好,投资人的风险就会很大。这时候,投资人完全可以做更为周全的选择。选择业务更为规范透明、保障更为充足完善的平台。可以小,但不可以不规范;可以弱,但不可以“裸奔”(不做安全保障措施)。
还有朋友喜欢更高收益的,年化25%以上的,说实话,真的有点高,高到不敢点评。一些打新族和羊毛党、以及特别的一些平台,能实现这个收益,但那是另一种玩法。可以在充分了解规则的情况下,适度玩一点。
3、刀口舔血,尽量做好保障措施。
投资有风险,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忘了一点:保障措施。P2P进入国内后,为了取得投资人的信任,一般都会采取一些保障措施,比如资金托管、抵押、担保(分一般担保和融资性担保)、风险备用金,甚至保险,很多朋友上当受骗多了,完全不相信这些,这多少也有点极端。
在三维的视角里(风险-收益-保障)再去看待风险和收益,去选择平台。我们明知追高收益是“刀口舔血”,是危险的,那就应该早作准备。平台自身实力可以弱一点,但是担保和抵押要强大;在同样的收益水平下,尽量选择安全保障措施做得好的,比如资金托管、实地风控、资产抵押、融资性担保安全四要素齐备。收益上可能会比缺少一两个条件的(比如没有资金托管或没有融资担保)低1至2个点,但是安全水平却完全不同,这种舍弃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