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版“南北车合并”:已获国务院批准
一则上海电力日前发布的公告证实了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简称“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简称“国核技”)重组获批的消息,而两者的重组也随之进入实际启动阶段。
2月13日,国核技一位内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透露,中电投和国核技合并确实得到国务院批准了,已成事实,公司早前就多次内部开会征求职工意见,获得了一致支持。
而听到记者对两者合并获批表示祝贺之时,另一位国核技人士则称“你应该恭喜我们董事长王炳华”,似乎话里有话。因为目前外界猜测,曾在中电投任总经理五年之久的国核技董事长王炳华,出任合并后新公司掌门人的可能性最大。
有别于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南北车合并的“大一统”模式,此次中电投与国核技合并将打破原有的“二虎称霸”的状态,坐实三分天下的局面。虽然合并后新公司在核电领域与中国核工业集团(简称“中核”)、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相比依然最弱,但也因合并前两者各自独特的身份,让其合并后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极。
合并进行时
中电投与国核技,一个有核电站运营牌照,一个手握第三代AP1000引进技术,有人认为它们合并是颇为“讨巧的婚姻”。
自去年4月份媒体不断爆料中电投与国核技将重组合并的消息,而到去年7月份,国核技新闻发言人郭宏波就对外承认确有其事,经历了几个月的等待,靴子终于落地。在媒体早一步披露国务院批准的消息后,2月3日晚间,中电投旗下多个上市公司包括上海电力集体发布公告称,国务院国资委已通知中电投启动与国核技联合重组的工作,具体方案待定,中电投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依据有关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有消息称,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国资委内部会上,中电投和国核技重组启动被正式宣布,国资委还委任了国核技董事长王炳华和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共同担任联合重组小组的组长,主导合并事务的推进。另外,2月11日,新一轮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了,今年中央巡视组拉出26家央企的巡视清单,中电投和国核技均在列。早前有电力专家就向经济观察报透露,今年反腐重点在央企,尤其是能源央企。而这也意味着,今年中电投和国核技的两件大事,一是合并重组,二是反腐。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哲对经济观察报分析,按照以往央企合并流程,两者应该是先分别上报各自的合并方案,并上陈合并后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包括管理层和相关职工的调整等,然后相关部门按照上报方案一步步执行。至于新集团的名称到底改成什么,至今外界未有定论,有媒体援引坊间消息称,新公司可能改名为“中国核电投资公司”。
一位电力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中电投与国核技合并并非国家高层拍脑袋的决策,而是两者目前这种各有优势但又互为掣肘的局面下,需要两者合二为一,整体发力,而要看整合效果是否1+1>2,关键是下来怎么整合的问题。
王炳华或任董事长?
中电投与国核技合并获批前,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曾因核电老大中核提及核电“大一统”方案,两者合并一事险遭搁浅,而在波折过后,来自于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两者合并的消息也侧面否定了国内核电“大一统”方案。
一位核电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中电投与国核技合并,国内将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而在海外业务上未来或将成立总公司“合三为一”,既有利于国内产业竞争降低垄断程度,也有利于避免出海内耗严重等难题。
早在去年6月,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便对媒体表示,如果两家合并,不只是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技术创新的短板。而国家高层看中的或许也在于此。
近日王炳华将调任新公司董事长的消息甚嚣尘上,原因是,除了现任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临近退休年龄且去年国家审计署对其进行离任审计的消息外,还有就是王炳华曾在2002年至2007年五年间任中电投总经理,而后在2007年国核技诞生后便出任该公司董事长。但至今没有官方对此消息表示确认。
陈哲分析,虽然1951年生人的陆启洲被传“到点退休”,但是恐怕在整合重组的当口也会继续留任一段时间,除非他自己主动请辞。
不过,脱胎于2002年那轮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离”的中电投,在王炳华的治理下足有五年时间,在很多中电投管理层眼里,王炳华是公司不折不扣的“老领导”。陈哲认为,王炳华与中电投的渊源,在两公司整合过程中一定会发生利好作用,王炳华对中电投颇深的了解以及公司人员对其个人工作风格的熟知,将让一些调整动作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中电投原本就持有国核技的股份10%,公司作为股东,陆启洲此前也是国核技的董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两者合并的难题。
中电投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2002年从国家电力公司接手了所有核电资产,而且2007年终于获得了核电站运营牌照,截至目前仅有中核、中广核和中电投三家拥有该牌照,这也让其他电力集团艳羡不已。而中电投集团旗下拥有上海电力等五个A股上市公司和中国电力等两个香港红筹上市公司,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还款能力。
而国核技的优势则是,代表国家对外签约,受让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实施相关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中国核电技术品牌的主体。目前手握的有,引入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和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的CAP1400技术。
“一个有核电站运营牌照,一个拥有核电技术,这两者是‘强强联合’,”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但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中电投和国核技之间是“弱弱联合”。
1+1>2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不具有核电开发控股资质的国核技,诞生以来,主要靠工程承包、技术业务和勘察设计等三大业务维持生计,难以自主开发核电站并从中获益。
国核技发行的2014年第二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2011年至2013年,公司有息债务依次分别为14.7亿元、22.9亿元和37.7亿元,占总债务的比例呈现逐年大幅增长趋势。根据公司未来三年的发行计划显示,2014至2016年投资额度分别为58.64亿元、115.54亿元和108.09亿元,未来资金支出较大。另外公司旗下子公司有不少由于新建和投入运营时间不长而净利润为零甚至为负数。基于以上情况,有核电业内人士戏称,国核技资金链非常紧张,两者合并,中电投成了国核技的“奶妈”。而国核技的这个“奶妈”自身也有颇多问题。2002年成立的中电投,2013年年末总资产达6180. 4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8.63亿元,但在一起诞生的五大电力集团中规模最小、效益最差。来自中电投高层的言论是,在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资产重组过程中,中电投成立之初,就存在资产质量差、人员包袱重、机组能耗高等诸多矛盾和难题。
也有中电投基层员工向经济观察报抱怨,公司早年间内部体制改革实行“主辅分离、运检分离、运管分离”等,很多基层员工被买断和分流,而业务板块分离,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增多,反而造成人事结构臃肿。
另外,近年来中电投对外投资过程中,也被媒体披露至少有两次投资失误。但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五大核电企业都疯狂扩张,2013年末平均资产负债率达84%,中电投并非投资失误最严重的发电企业。
不仅如此,核电发展一直是中电投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中电投缺少核电方面的技术支撑,核电领域特殊的生存密码是集设计、工程管理和运营为一体,如果缺少属于自己的设计院和技术与经验的话,也令监管部门感到不安。实际上,有自己一体化垂直产业链的中核和中广核也是监管部门这种不安情绪背后的红利分享者。以红沿河核电站为例,早先选址的是中电投,但是相关部门考虑到中电投缺少相关经验和技术,所以才协调让中广核进入,如今红沿河核电站的持股比例为中电投和中广核均为45%,其余10%由当地国企持有。
现在应用国核技AP1000技术的项目有两个,浙江三门核电站和山东海阳核电站,但是这两个项目建设中问题颇多,投产估计延到2016或2017年了,而这也让该技术在国内规模化应用遭到外界担忧。另外,在中核、中广核多年来“二虎分羹”下,国内好的厂址资源几近瓜分殆尽。目前中电投旗下控股的仅两个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包括山东海阳核电站和与中广核等比例控股的辽宁红沿河一期工程,参股5个运行核电厂和6个在建核电项目,在广西、辽宁、湖南、吉林、重庆、江西等省市进行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但是据记者了解,核电项目从选址到落地将经历漫长的过程,甚至有的核电站选址几十年仍然搁浅。残酷的是,以中电投旗下的广西防城港白龙核电站为例,该项目选址早于中广核,前期工作此前遭遇地方政府反对几近搁浅,而选址晚于前者的中广核防城港红沙核电站项目日前传来好消息,2月11日,中广核旗下的中国广西防城港核电公司称,防城港核电站1号机组2015年下半年可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并网发电。如今中电投仍在做白龙核电站的前期工作。
在业界看来,在中广核的核电站资产已经上市、中核筹备上市颇久的情况下,中电投和国核技即使合并,一时也难以比肩中核和中广核的规模。不过,两者合并便坐实了核电业三分天下的格局。如果合并发生1+1>2的效应,则将有助于与中核、中广核进行进一步的角逐,势必让中核和中广核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使得国内核电领域竞争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