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以来,P2P平台与银行资金托管屡有新进展:1月初,宜信与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月底,你我贷与招商银行正式签署资金委托管理协议;前几天,民生银行召开新闻发布会,其“网贷交易平台资金托管系统”正式开始测试,有望春节之后上线运行。这预示着P2P资金托管"银行时代"的开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聊一聊“被玩坏了的资金托管”。
资金托管在跑路潮中渐成标配
第三方托管是在第三方支付的基础上,随着P2P的快速发展才逐步开始发展的。经过2013年和2014年的平台“倒闭跑路”潮,P2P平台资金托管日益受到重视,渐成新平台标配。可以列举一些事实:
1、据网贷之家统计,截止2014年10月共出现的202家问题平台中,无一家采用第三方托管,而几乎都有线下充值渠道;在2014年国庆节以后出问题的平台,维持了这一特征(据说有一个有托管的平台跑路,无法核实)
2、近两年来,四川、江苏、深圳等地的多例P2P跑路案件中,投资人的资金无一例外打入了平台负责人的个人银行账户。
3、由于行业发展的原因,没有资金托管的平台仍占多数(其中不乏明星平台),也有投资人表示并不看重;并且有观点指出,采用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资金托管存在一定的隐患。
4、到目前为止,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平台资金托管的主要选择。之前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虽和一些P2P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落地仍经历种种困难。2015年开始,陆续将会有平台采用与银行合作进行资金托管。
资金池已成P2P行业最大危害
在平台的运作中,存在两对矛盾:1、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投资人偏好短期项目,而真实的借款项目期限又往往较长;2、借款项目的增长是没有规律的,而资金的增长相对平缓。为了平衡这两对矛盾,平台本能地倾向于使用资金池来调配资金、维持平稳运营。
模式本无好坏,但资金池要良好运作有一个前提:是资金的安全要有保障(保证不会被挪用),同时投资人要有充足的信心(不能动不动就挤兑)。现实中,在P2P行业目前的环境下,这两个前提都不存在:不托管的情况下,既不能保证资金不被盗取或挪用;同时,投资人对平台信心不足,时刻都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投资人之间都通过网络(微信、QQ、论坛等)保持着联系,这使得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挤兑。
从诸多问题平台的实际案例来看,资金池模式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粗暴的诈骗,卷款跑路;二是挪用资金池中的资金,为平台自身所用(自融),或做其他投资,或垫付逾期项目,或代偿坏账,从而造成坏账亏空;三是最常见的期限错配(利用资金池中的沉淀进行放款,或利用短期资金进行长期放款),一旦出现投资者集中提现,极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出现提现困难问题。到目前为止出问题的300多家平台,基本都没有脱离资金池模式。虽然P2P平台面临风控、担保等多个环节的潜在风险,但资金池的危害确是最为危险的。
资金托管是目前为止规避资金池的最有效办法
资金池的存在,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资金池模式风险很大,去年初监管部门也明确,不得设立资金池。
最难抵制的是诱惑,比诱惑更难抵制的是天天诱惑。在不托管的情况下,平台容易形成资金池(大量充值而未投资的站岗资金,和部分平台3天提现期间形成的资金积累),同时平台也可以轻松通过假标吸收新资金。可以随时挪用的巨额资金长期、时刻诱惑着平台经营者。在没有资金托管的情况下,平台走向资金池模式,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要杜绝跑路,减少提现困难,从目前的情况看,实施资金第三方托管是最好的办法:平台接触不到投资人的资金,不会卷款跑路;挪用不了投资人的资金,也不会造成亏空;实行资金与项目一对一,不搞错配,也就不会造成挤兑。
尽管资金托管费用高,程序复杂影响体验,但随着P2P网贷爆发式增长,平台资金托管日益受到重视。虽然也有很多投资人表示并不看重(当然也不排除他们代表着一些未托管的平台利益),但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安全保证,请相信没有比制度更可靠的保证。
资金托管并非万应灵丹
理论上来说,资金托管能够有效地防范平台跑路、提现困难等风险,但资金托管也并非万应灵丹,要客观地看待资金托管。
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认定:没有托管就是不安全的。由于行业发展的原因,早期很多平台,甚至是很多优秀的平台,都是没有做资金托管的。
其次,要看平台运营的模式。除了平台直接发标吸收投资之外,还有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平台债权转让,在这种模式中,是不需要做资金第三方托管的,因为平台已经把钱借给借款人了,债权属于平台或某个自然人,接受债权转让,理应将资金转给对方(对于这种模式,我们要提防的是债权造假)。
再次,要辨别托管的真伪。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网贷之家上《一招识破真假资金托管平台》这篇文章,说的很详细,而且也很到位。
最后提醒一句:光有托管还不够。即使有资金托管,也不能保证平台不发假标、不自融。这时候,还要结合平台的其他措施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