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合并的消息很多。58同城与安乐居的合并,滴滴、快的的合并,“两桶油”合并的消息。笔者是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也在思考P2P是否会赢者通吃,发生大量合并案,后来者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界定P2P的含义,它是一种投资工具,是一个alternative investment,
高风险,高回报,不保本,风险自担。而不是现在国内很多伪P2P平台的“类银行模式”,高息且有本金或本息保障计划。
P2P难以出现垄断格局理由
一是P2P行业是一个地域性明显的行业,涉及很多线下业务,对线下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这些主要体现在资产端。
很多项目都涉及线下审核,除去信用贷外,如车贷、房贷、企业贷,都需要平台的线下审核人员,深入项目实地考核,对贷款者的还款能力、抵押资产进行尽职调查与评估。各地的分公司由于面临的整体环境不同,高管很多需要是当地银行或者小贷公司的从业者担任,因为他们最熟悉当地的人文环境。这也是全国各地都有小贷公司,却没有一家成长为巨无霸级别的现代金融机构。(今天的P2P公司很有可能改变这一情况)
一般的垄断行业,面临的整体环境是比较稳定类似的,产品或者服务也是同质化的。P2P行业在这一点上,大的环境可能不太一样,具体的产品也不尽相同。这是从环境条件否定了出现垄断巨无霸的可能。
二是由于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对收益风险的接受程度不同,必然导致需求的多样化。
有的投资人对风险比较敏感,不愿意冒险,他们会选择收益比较低的,例如银行存款,国债,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安全;也有另外一种投资人,他们愿意承担一定风险,追求高收益,如投资股票、期货、期权等,他们的核心诉求是高收益。
一个或几个平台显然不能满足,平台的多样化是必然的。
三是即使是同一个投资人,无差异曲线表明,他们也可能会满意多种选择,而不局限于某一偏好。(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在选择吃中餐时,有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等都会给你相同满意的感觉,你的选择是看你当时的心情)
很多时候,平台之间竞争就变成了服务信誉的竞争。行业声誉、用户体验、UI设计往往成为决定投资者投资的关键点。而这些关键点又在不同的地方给了投资人不同的选择,相同满意的感觉下可有多种选择,这就形成了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
这些关键点,是没有什么技术壁垒的,更多时候靠的是慢慢的细活、积累等,想做到垄断寡头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四是平台本身就是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也不一样。
P2P平台利率分布概率图
上图是P2P平台利率分概率图,例如15.4%这个点,代表在所有平台中,给投资人这个利率家数最多,在这一点竞争也最激烈,是矩阵概率图。
结合下表阅读
通过以上图表得出:1、平台越大越知名,其利率越低(红岭例外与其项目风险有关)
2、各家平台定位,目标投资者不同,每一个在彼此细分“利率领域”都有其巨大市场
3、没有那一家在这个细分“利率领域”有垄断或者寡头支配地位
多样化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彼此在同一个行业的护城河,“小而美”平台很容易生存下来,平台多样化是一个大趋势。
五是金融行业本身不具备垄断性。
市场利率化是一个常常讨论的话题。在西方市场利率化是源于金融机构的充分竞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垄断寡头的说法。
我们可以认为以华尔街为代表的投行是一些伟大优秀的企业,却没有说他们是垄断寡头的企业。
在金融业,笔者认为存在“大而不倒”的现象,但那不是垄断。
垄断寡头在金融界也不存在,但金融投行们可以做到,促使甚至控制一个产业形成垄断,但金融行业本身不具备垄断性。
即使是天朝,也是由于政府的管制,才导致目前的格局,但金融行业的垄断寡头性质也不浓厚。银行、券商、保险、基金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这和互联网行业的BAT垄断区别还是蛮大的。
P2P属于现代金融和互联网的衍生物,其发展自然不可能脱离金融行业的规律。所以P2P行业一家独大的格局不大可能出现
六是国外的发展也是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的P2P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虽有Lending Club等上市的标杆企业,但是市场也没有呈现出寡头垄断的迹象,即使是LendingClub和Prosper也只是在某一细分“利率领域”或者某一方面领先于其他竞争者。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业务范围,属于百花齐放的竞争节奏,很难出现垄断寡头的现象。估计国内也难以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P2P的垄断几无可能。
从环境、投资者、平台本身、金融行业特征、国外发展情况等分析的结果来看,笔者相信将来,随着产业的成熟,投资者的成熟,会有合并案发生,但在总体格局转变为寡头或者垄断,是小概率事件。后来者或者行业排名靠后者,仍然还有机会,做到“小而美”。
(名词注释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