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制造大国,家电行业的升级转型一直在逐步推进。
近日,美的集团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胡自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三年以后美的要实现2000亿元销售,但人员数量将下降30%,通过自动化让效率提升。
成本驱动工业改革
《21世纪》: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有提到关于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以及工业4.0等趋势,你是怎么理解工业4.0的概念的?
胡自强:工业4.0应该是工业制造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不管是产品、智慧家居、智慧城市还是智慧工厂,所有设备都可以数字化,可以用自动化的方式来驱动,然后对整个产品的效率和成本带来很大提升。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美的也是一个很大的制造企业,中国在这方面的需求实际上是很大的,所以工业4.0还是制造自动化都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21世纪》:中国的家电制造行业目前是否具备发展工业4.0的条件?目前中国的家电制造水平与国际是否存在差距?
胡自强:这个并不能全说是水平问题,比如欧洲的一家公司,他在欧洲会做成一个全自动工厂,在中国可能就做一个半自动工厂,跑到印度或东南亚可能做完全没有自动化的工厂,实际上是跟劳动力的成本相匹配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而是要看自动化带来的效应和产出能不能匹配的问题。中国要向工业4.0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单位人工成本的上升带来对自动化需求很大,当然工业自动化后会带来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很大一部分还是跟成本有关。所以大趋势的背后是由劳动力成本驱动的。
《21世纪》:美的目前是否已经开始在推进类似的工业改革?具体成效是怎样的?
胡自强:美的原来有20万左右员工,现在销量增加了很多但是员工降到了12万,现在是1400亿左右的销售额,三年后我们销售到2000个亿,但员工数量可能会减到9万,所以从我们整个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内部对工业4.0或是制造自动化也是在积极推进。
《21世纪》:一旦涉及到裁员问题,社会舆论往往比较关注,担心会带来其他的一些不安因素,您觉得这是否会给美的的转型带来阻力?
胡自强:现在很多90后都不愿意进工厂做工人,未来年轻人肯定是希望做其他一些工作的。另外就是整个社会的升级转型,制造业比重未来会越来越小,但服务业的比重会提升,此外医疗等行业都需要增加很多岗位,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才会慢慢转为做自动化的设计、研究和维护。在转型过程中一些工作的确是没了,但也会产生很多新的工作。这个已经在欧美很多市场发生了,只要整个社会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不会存在这个问题的。
能创造价值才是创新
《21世纪》:近年来美的一直提倡精品战略,对产品下了不少功夫,您觉得还有哪些空间是可以继续挖掘的?未来的产品趋势又是怎样?
胡自强:从我们内部来说,第一个是精品工程,把产品做精做细做好,最终让消费者面对这个企业以及产品的时候,无论从性能、质量、外观上都可以感受到很完美,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目标。然后在精品基础上,怎么可以再创新突破,例如智能化趋势,让智能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便宜,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21世纪》:目前家电在智能化上出现了厂家热情高涨,但终端市场却反应冷淡的情况,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胡自强:智能化肯定是一个趋势,但老百姓能否接受就要考虑他花的钱和带来的价值是否匹配。实际上,现在的智能产品的成本已经很低了,它能创造什么价值也是各个厂家都在做的事。我相信随着时间和创新研发投入的增加,会有好的东西推出让大家接受智能产品。创新本身是创造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新东西,不是推出一些大家不能接受的东西,而是要给消费者带来价值,这个价值足以让他们愿意花钱,这个才是创新。要是搞出很多技术,做出很多互联网产品,但是价钱却很高,消费者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没什么价值,这不是创新。创新本身就是把技术变成价值,搞技术搞研究和创新是两回事。
《21世纪》:传统企业要变成创新型企业,从内部结构上是否需要调整?美的目前已经进行了哪些改动?
胡自强:从人才、组织架构、流程体系,包括创新模式方面,实际上是整个体系的变革,然后除了在原有体系做变革以外,我们也会设立一些像硅谷的孵化器创新模式,让员工可以完全脱开原来体系进行创业,我们在各个层面都在推动创新工程。
在中央研究院我们有技术平台和创新平台来推进创新工作,在跨事业部之间还有很多互通的产品创新平台。组织上美的已经做了很多变更,包括技术以及产品的规划也不是按照原来模式,而是对比较大的产品规划都做好布局。另外在怎么整合外部的创新资源来为美的创新服务,我们也在努力,例如在越南、美国、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等等。
《21世纪》:目前大家对智能家居还没有摸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但作为上市公司,股东对经营业绩还是有一定要求,美的如何平衡智能家居这种创新投入和日常生产经营之间的精力分配问题?
胡自强:智能互联网只是技术手段,最终还是要解决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问题,只是说有了这个以后可以做更多东西,原来应用层面的消费者在便利性、舒适性和健康方面有更高要求,企业可以提升,但并不是两回事,只是方法和途径不一样而已。不是说,做这个不做那个。实际上很多技术是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要有足够的投入后面才会慢慢产出,研究投入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可能投100个东西最终只有一个出来,但一旦出来并成为行业领先就会有很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