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在刚进入中国时,大家都很单纯的想着做不承诺保障的信用贷款,那时候在P2P混迹的投资者都具有一定风险意识,也能承担一定风险。可以说,虽然体量不大,但那时的平台与投资者都是赚钱的。
关于平台:过于执着表面安全忽略潜在风险
在过去,如果P2P平台的坏账率是5%,而给投资者的收益在13%,那么其实即使不刚性兑付,投资者总体收益也能保持在8%左右。那个时候,P2P平台没那么多压力,投资者只要分散投资就一定能赚得到钱。
但后来,也许是投资者不想时不时碰上一个坏账或者逾期,因为太过于让人操心。这个时候,有了担保的P2P平台出现了。投资者只负责赚,平台负责赔,一下吸引了所有的投资者都奔着有本息保障的平台而去。其他P2P平台一看,本息保障这么有吸引力,那么我们也来做吧。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P2P平台都刚性兑付了。为什么?因为投资者喜欢,然后所有的P2P不管有没有担保能力都表示一定100%本息保障。而带来的结果是坏账居高不下,因为过度追求表面安全而忽略了金融的核心是风控能力。而且P2P的刚性兑付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尴尬局面,对于一些高息P2P平台,刚性兑付本就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结果就是……相信2014年P2P倒闭潮令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关于投资者:资金集中“巧遇”必然风险
太多的投资者相信某一个平台或者某一个项目,将所有的资金一股脑全注入其中。但大家都知道,在P2P中项目坏账一定是无法避免的。当平台风控能力足够时,风险都还在控制之中;但如果这些集中的资金“巧遇”必然风险(风控能力不足的平台项目、居心不良的P2P从业人员)时,悲剧就发生了。
另外一个在于组团的投资者给P2P平台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风险,通常这些风险会发生在资金池类型的平台。如果平台资金杠杆使用过大,在遭遇团体资金的集中进出时往往会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投资者在选择P2P平台投资时,学会规避必然风险很重要。同时2015年,选择安全P2P平台显然是投资者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于借款项目:“兜底”并非目的而是工具
最后要说的,“兜底”并非目的,它不过是P2P平台在不能将项目做到100%信息公开透明前的一个工具。少了必要的信息,投资者无从判断项目好坏,这个时候P2P平台必须要站出来兜底,如陆金所。或者如小猪罐子只发布信息透明且坏账率低的项目,P2P平台能够承受风险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兜底。
那什么情况下P2P平台可以选择不兜底?1、平台必须给出了风险警示(预计坏账率)。2、平台项目必须公开透明(借款人信息等)。如A级项目坏账率1%,给出的收益为13%;B级项目坏账率2%,给出收益为14%;或者F级项目坏账率为6%,但收益可以高达18%;也就是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种评级方式可以促使投资者分散投资,目前拍拍贷的模式就是基于如此。
说到底,P2P是借款人、投资者、P2P平台三方共同参与的事情。当它出现问题了,我们也应该停下来看一看,是P2P平台步伐太快?还是借款项目太坏?或者投资者太急功近利?或许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给予P2P时间去修正错误,带来美好。
(文章系作者授权发布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