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安徽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
延续“十二五”开局以来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旧是以安徽为代表的大多数省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路径,并将延续到省级“十三五”规划中。
在安徽的决策咨询专家们看来,此次意见是安徽促进产业转型的“一揽子”意见之一,立足于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把过去的产业、园区整合起来,以新的标准进行再确定,以便后续系列政策的施行。
此外,安徽准备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同时鼓励市级政府设立子基金,省级基金通过参股子基金的方式,对企业、项目进行投放,来引导产业发展。据当地官员透露,省级基金盘子初步定在200亿以上。
培育强势品牌园区
前述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要以园区为主体,按照产业领域、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创新能力、项目支撑、发展指标这6个方面条件,在现有各类园区中比选确定。着力推动建设一批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处处长王尚改介绍,其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各市选择若干园区由下往上上报,省里根据上述条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并给予挂牌,目前在数量上并未具体规定。
从区域来看,目前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布局于皖江城市带沿线,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合肥的电子信息和平板显示、铜陵的铜基新材料、马鞍山的光伏、磁性材料等,其中尤以合肥和芜湖最为突出。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中,安徽的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芜马合机器人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方案获批,共70多个项目入选。2013-2015三年间国家对这些城市和领域给予每个城市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资金支持。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扶持,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初具规模,这对于要素资源相对不足的中部省份来说实属不易。
安徽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378.9亿元,同比增长22.5%,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3%。
其中,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2012年产值约200亿元,2013年达到497.7亿元,2014年在2013年基础上再翻一倍。
中国科大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认为,安徽的合芜蚌与中关村、张江和光谷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在于合芜蚌是一个区域,没有中关村这样的园区那么集中集聚,也没有特色的技术和园区。
而此次安徽以园区为载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或为参照发达地区经验、培育强势的品牌园区而努力。
市场化手段扶持
就在上述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的前一周,科技部部长万钢一行还专门赴皖调研考察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公开行程,万钢先后考察了中科大量子通信、江淮新能源汽车项目以及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科技部每两年都要与安徽省举行一次省部会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2014年的省部会商中,安徽请求科技部将其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中的重点省份,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请求科技部重点支持安徽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创新。并申请更多的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
“十二五”以来,各地财政纷纷倾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收效却因地而异。有专家建议财政对于新兴产业的补贴最好补贴到研发,而不是补贴产能;且补贴方式应该是事后补贴,而不是事前补贴,做出来之后,再给予奖励。
2014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62号文),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清理相关优惠政策,使产业引导基金成为地方政府进行产业扶持的主流方式。
王尚改介绍,安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有引导资金、奖励资金,现在是以企业为主体,采取事后补贴的方式,而不是一投资就给补助。还有一个办法是贴息,在企业的重大项目建设、关键技术设备采购、研发中心建设等的贷款上给予贴息。
此外,前述200亿省级引导资金,鼓励市级政府设立子基金,省级基金参股。“两者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都是以市场化的手段来运作”,王尚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