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群焦躁的P2P老板,忧心忡忡的网贷投资人,战战兢兢的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似乎大家都在等待监管落下。可又有几人意识到,现在正是机会,预判政策走向,站好位置,布局合理,也许在下一个里程,你就是赢家。前监管时代,在飒姐看来是个调整商业模式的黄金期,建议考察美、英互联网金融发展生态,寻找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
P2P现有模式缺乏真正创新,且风险较大。网贷平台的模式可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姑且按原始业务资源分:与票据结合、股票配资、与担保小贷合作、房贷、车贷、ETF模式、与公募基金合作、与信托产品合作、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前述商业模式,在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也或明或暗地存在。P2P的出现,只是让线下的操作模式互联网化,同时让更多人以更低的门槛介入到财富游戏中来。但是,线上化的过程却伴随着法律风险的陡增,由私募变公募,由熟人圈子变生人社会,非法集资的达摩克里斯剑一直高悬,让人不寒而栗。
微众银行的兴起是否替代P2P。应该说我国银行业并不发达,虽然体量大,但机构臃肿,创新能力较弱,多年来吃利差模式,太舒服。P2P在银行让人们不爽的时候,来得刚刚好,更人性化的服务,市场化的利率,提供了理财便利。尤其是P2P的互联网基因,让网贷行业具有了很多想象空间。可是,我们看到微众银行来了,拥有更强大的互联网基因,拥有更要命的银行牌照,她可以大鸣大放地吸收公众存款,搞期限错配,而P2P不可以。
那么,P2P在监管时代应当如何转型?
一、智能理财,被动投资
根据懒人逻辑,不操心就能稳稳有收益是多数人的梦想。现在网贷老手们每天凭借10个身份证+10张银行卡,30万资金来玩薅羊毛,太拼了,实在不是每位投资人都能做到的。如果在互联网上给我一个“个性化定制”的理财方案,方便易行,我宁可交一部分管理费。P2P公司拥有互联网的便利,通过研究大数据进行升级,变成更科学的资产配置网站,是有可能的。为合理合法规避监管,可以考虑建议型购买,不生产自营产品,只代卖他人产品或组合,但要把握好“度”。具体可参照海外公司,如MarketRiders;Betterment;SigFig等。
二、为特殊人群服务
我们在网贷行业中也发现了端倪,服务特定人群,也许是P2P的发展之路。针对退休人群、女性金融消费者等,有特殊心理需求或风险偏好的人做理财服务,也是不错的选择。美国有一家网站叫做:Learn Vest ,专门服务女性用户。针对女性理财心理和需求,对女性消费者进行知识传播、理财咨询、财务软件下载等服务。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在消费心理,尤其是财富管理心理上的差异是巨大的。国内多数P2P平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宣传方式、获客渠道、销售辅导比较“简单粗暴”。飒姐认为,消费人群的细分必然是网贷行业的趋势。监管靴子落下后,大家拼的还是市场还是投资人。
三、转做债务催收和不良处置
截取借贷总链条中的一部分,也是条路子。从互联网获客是件很难的事,找到优质的资产也很难,强力催收更是游走在合规边缘。每家企业面面俱到,各方面都打优,很难,但其中一个方面突出,是有可能的。飒姐认为,差异化就是合作的基础,既然彼此都有“比较优势”,何不合作一起赚钱?!各自为战,小农意识,无益于整个网贷市场的升级发展。我们判断,2015年各平台逾期率将有不同程度攀升,代为催收业务将火爆。虽然我国没有美国那样的《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但我国有《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建议有催收“特长”的平台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合规催收。另外,将P2P上的不良资产打折卖给线下机构消化也是投资人和平台“解套”的办法。对于之前从事民间借贷的老团队,尤其擅长不良资产处置的,可以尝试逐步过渡主营业务,确定新的盈利增长点。
综上
P2P监管的脚步,近了,更近了,网贷平台应当提前安排,升级原有商业模式,找准市场卡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各家平台似乎都应当好好想想,以后的路怎么走?How To Survive. 活下来,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