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房企“狠”缺钱 裁员或成新常态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今年一季度,全国楼市依旧处于调整态势。羊城晚报记者梳理近日公布的一季度房企成绩发现,业绩下滑、资金压力依旧突出,成为行内普遍现象,多数房企销售单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业内预计,随着政策层面持续放松,楼市将逐步复苏。但品牌房企占有率不断提高、市场集中度逐步上升趋势越发明显,而房企大规模“裁员”、并购重组也成为一季度的热议话题。

一季度多数房企继续降价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合同销售额前五名的房企是万科、恒大、绿地、中海和保利地产,销售额分别为460.6亿、305.4亿、264.3亿、258.1亿和19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分别为-15.1%、0.1%、-22.3%、-7%和-30.52%。

从增长情况来看,第一季度销售额前17位中同比增长的房企仅5家。其中,华润置地销售额大幅增长59.5%,万达商业和华夏幸福约增长21%,融创中国增长6%,恒大地产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然而,在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的12家房企中,除中海和世茂地产降幅在10%以内之外,其余10家降幅均超过10%。其中,富力地产和碧桂园下跌超过四成,保利地产下跌三成。从3月份数据来看,商品房销售情况有所好转。

“将各房企销售金额增速与面积增速对比,发现多数房企销售单价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合富房地产经济研究院分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12023亿元,同比下降9.6%。按该数据来计算,第一季度万科销售额占3.83%(2014全年为2.82%);前五名房企共销售1483.5亿元,占12.34%(2014全年为11.59%);前十名房企共销售2256.69亿元,占18.77%(2014全年为17.78%);前十五名房企共销售2700.47亿元,占22.46%(2014全年为21.31%)。由此可见,市场持续分化,品牌房企市场份额仍在不断提高。

34家上市房企去年负债超百亿

羊城晚报记者注意到,一季度房企到位资金再度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7892亿元,同比下降2.9%,1-2月份为增长1.6%。

易居研究院分析称,从月度累计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幅再次进入负增长区间,创历史新低,显示房企资金压力依旧明显。“虽然近期央行在政策上连续适度放松,但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在政策落实方面仍存在问题,房企资金压力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沪深两市75家公布2014年年报的上市房企2014年负债合计接近1.95万亿元,同比增长达17.32%,负债超百亿元的房企总计为34家,其中,万科、保利、招商地产负债均超过1000亿元,分别为3925.15亿元、2848.93亿元和1079.46亿元。

一季度全球十大房企资产重组

不少与中国房企有关

李嘉诚启动“长和系”重组

中国建筑240亿增资中海地产

平安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入主绿城

瑞安地产74亿出售核心资产

新鸿基价值266亿物业内部转让

中投收购东京及伦敦城市综合体

复星收购地中海俱乐部

房企裁员、重组时代来临?

近日,雅居乐“裁员”掀起房地产行业千层浪。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万科、中海、碧桂园、合生创展等房企均涉及“裁员”风波。对此,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张宏伟认为,短期来看,市场基本面尚未完全复苏,“降成本,提利润”仍是房企主旋律,2014年上市房企净利润率为10%,并且还会降,当前房企还很难通过涨价提高利润率。那么,就首先从降低成本开始。

有意思的是,2014年房地产公司内部最热门的词“合伙人制度”,在今年一季度可谓遍地开花。这一体制上的创新,被视为开发商在市场低谷期提升效率的最佳体制创新模式。“雅居乐、万科等房企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房企这么做。”张宏伟分析道。

与此同时,地产企业并购重组不断上演。有媒体统计的一季度全球十大房企资产重组新闻中,与中国房企有关的就包括李嘉诚启动的“长和系”“世纪重组”、中国建筑240亿增资中海地产、平安成为碧桂园第二大股东等。此外,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今年以来,多家房企出售旗下项目公司股权来增加现金收入,包括绿城中国卖股份、佳兆业转让资产给融创中国。

有业内人士表示,经过一番并购调整之后,行业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强者恒强的趋势将更明显,而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则备受考验。

“房地产行业”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与合纵连横的”强强联合“成为”新常态“。”张宏伟认为,当并购与联合之后,房企内部势必会重新优化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通过“裁员”方式实现企业管理效能的提高。从未来几年趋势来看,这也将成为地产业规模化聚集阶段的“新常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