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是个理财的时代。甭管有钱没钱,也甭管男女老少,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可能都已经变成了“您最近哪儿发财呢?投资啥呢?”
不要说银行存款了,就连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被一些理财“大牛们”看作是最最保守的末等选择。
不过,你知道吗,有八类理财可要提高警惕,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变成非法集资,本息全无。
前几日,公安部就给出了这么8种需要老百姓高度警惕的投资情况,而这些往往都是有可能以“投资项目”、“理财产品”为幌子,坑蒙百姓钱财、可能涉嫌非法集资的情况。
其中不少笔者也曾经历过,给你提提醒。
1、明显超出公司注册登记的经营范围,尤其是没有从事金融。业务活动资格、频繁变换公司及投资项目名称。
坑骗指数:***
每家公司在注册成立的时候都有经营范围。比如做服务的有市场调研、摄影服务等,做商贸的有百货、文化办公用品等。这个经营范围是一定的,如果明明没有从事金融、理财咨询等的经营项目,偏要做相关项目,那么就可能有问题。而公司经常更名、换地址,也值得留神,说不定就是因为逃避责任。
魅评:发现不是问题,问题是投资者是否足够细心调查平台的前生后世。
2、许诺超高收益率。
坑骗指数:*****
以P2P网贷为例,当下收益率处于下行通道,10%左右的收益率并不算低。然而在一些P2P跑路的案件中,有的平台许诺给投资者的收益率竟高达30%以上!
如果这是真的,平台再加点服务费,融资成本怎么也得到40%到50%,做实业这么高的收益率指定是没戏了。
“这么高的利,只有三种可能性:10年前搞房地产的、这几年卖白面儿和抢银行的、集资诈骗的。”
魅评:贪字头上有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3、以个人账户或现金收取资金、现场或即时交付本金即给予部分提成、分红、利息。
坑骗指数:*****
这种骗局其实很好理解,就相当于在城乡结合部经常见到一些店铺:“最后一天,全场一折”的蒙人广告,不同的是,贪小便宜在这种店铺买了东西,一年后偶尔路过时发现它还在“最后一天”,但如果是进了这种“理财”的套儿,可能你和你的血汗钱可真就是“最后一天相聚”了。
魅评:贪小便宜,容易摊上大事儿,三思啊!
4、在街头、超市、商场等人群流动、聚集场所摆摊、设点发放“理财产品”广告,尤其以老年人为主要招揽对象。
坑骗指数:****
尤其在超市,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至少在笔者住处附近的一家家乐福超市里,上下两层的通道里每天都有不下3家公司宣传理财产品。最可气的是,作为80后的我走过去主动索要理财介绍,居然被销售人员上下打量了好久,然后很不情愿地递给我一张,连多说一句话的心情都没有,跟对待旁边站着的大爷大妈完全两个态度。
大爷大妈是最容易被忽悠的群体。
魅评:下手太有针对性。
5、在发放的宣传单上印制中央领导同志照片、所谓的领导讲话、重要会议文件内容,用以证明所推销的投资、理财项目受国家支持。
坑骗指数:***
为了增加信任度,加上领导人的合影,就相当于贴上了大字报“我是真的”。但是,科技这么发达,PS也不再是高科技啊。
魅评:对老年人杀伤力大,年轻人恐怕不关心。
6、怂恿群众将个人房产进行抵押,获取银行贷款后投资所谓“项目”或“理财产品”。
坑骗指数:***
这项目得多靠谱,即便是把房子抵押了,钱都能哗啦啦地进来。相当于劝你把身家性命都赌在这个项目上,一旦这个项目是假的,忽悠的人拿钱跑了,不仅投资的本钱要不回来,就连房子也得被收回,说不好还得再欠一屁股债。
魅评:刀剑上添血,没那么容易。
7、招揽群众参加在宾馆、饭店、写字楼举行的“投资”推介会;
坑骗指数:****
我曾暗访去听过这样一家P2P公司的推介会,让我无语的是在他们嘴里银联都变成了监管部门,小贷公司的数据也被拿来变成了P2P行业数据……而且资金直接进入这家公司的账户,明显有自融倾向,但大爷大妈们还纷纷掏出养老金现场支付。
魅评:陷阱太多,但仔细分辨还是能看出不靠谱的地方。
8、通过群发短信、电话等通讯方式推销“投资项目”、“理财产品”。
坑骗指数:**
有业内人士坦言,一般电话、短信推销的理财品的成功率极低,一个月能成功一单就相当可以了。
其实,大多数人听到推销电话就会直接挂掉。有意思的是,一位从事互联网金融的朋友曾经接到这样的电话,并没有直接挂掉,反倒是给推销员小姑娘推销起自己公司的产品,小姑娘涉世未深最后投资了朋友公司的产品。
魅评:聊聊也是可以的,就是别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