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健全推进新区发展建设的机制,统筹新区设立布局,协同解决新区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各新区要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定位,寻求错位发展以避免无序竞争,形成新区之间的良好竞合关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何立峰日前在首届国家级新区工作交流会上如是说。专家表示,国家级新区作为盘活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重点在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与融合,区内建设“宜实不宜急”,总体布局则“宜巧不宜多”。
【12个新区成为改革“排头兵”】
在我国,国家级新区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自1992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如今全国已有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甘肃兰州、广州南沙、陕西西咸、贵州贵安、青岛西海岸、大连金普、四川天府、湖南湘江等12个新区。
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平台,多年来新区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新区发挥着“先行者”和“排头兵”作用,往往会享有一些优惠政策,因此很多地方也都纷纷希望自己能成为新区,甚至出现了“重审批、轻建设”的现象。
何立峰表示,新区应该是“一分设立、九分建设”,批复设立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开发的理念,注重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加突出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并持续推动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新城及新区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种正常的空间拓展形态。当地可以借助国家级新区这一平台加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引导,推动区域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对本报记者说。
【新区建设需防“贪大求全”】
欲思其成,必虑其败。在发挥新区积极作用时,同样不能忽视其衍生的问题。何立峰明确指出,目前一些已获批和正在报批的新区,在规划建设中或多或少存在贪大求全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多以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甚至国际大都市为标杆,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地的发展实际。
“当前,我国的新区在发展中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重土地城镇化而轻人口城镇化,圈地占地较快但‘人气’不足;二是部分新区在产业如何布局方面规划还不够,最后反而形成了‘摊大饼’的局面。”高国力表示,此外,盲目攀比与恶性竞争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能让新区“扬长避短”呢?高国力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首先,在设立国家乃至省市级新区时,要有一个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准入门槛”,并在新区面积、人口规模、单位土地投资及产值等方面设立详细的标准;其次,新区在自身布局上应与原有老城区形成良性互动;最后,新区应将自身的建设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相结合,以期形成一批新型绿色新区。
【错位发展才能相互接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上海扩围至津、闽、粤之后,越来越多的地方希望自己能乘上批设新区的“东风”。因此,国家级新区未来的布局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认为,相比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特区,目前的国家级新区政策含金量已经很小,尤其是地方政府最为在意的财税政策几乎没有优惠。国家级新区和近两年获批的自贸区一样,都不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主要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自身的优势。不过,彭澎也指出,能够获批国家级新区表明地方获得了认可,这有利于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
专家表示,正如沪津闽粤自贸区在对外开放中各有侧重一样,未来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仍同样将以错位发展、区域带动及优势互补为主基调,从而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场“接力赛”。
“设立自贸区是促进开放型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重要举措,与之相比,国家级新区乃至各省市级新区则相对更偏内向,其目的在于根据各地不同的要素禀赋、环境容量、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来探索出好的工业化及城镇化模式并加以推广。”高国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