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年第2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59.5%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上升4.9个百分点。而对于下季度的货币政策,有45.8%的银行家预期为“趋松”,另外51.8%的银行家预期为“适度”。这一调查结果加上此前部分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调整,让市场各方格外关注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在筑底期,各项稳增长措施正开始显效,低通胀的环境并未改变,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围绕企业“融资难”问题精准发力。
1
稳增长措施“跑步前进”
从5月份经济数据来看,尽管经济已经展示出企稳苗头,但经济回升的基础显然还需要巩固。如今,随着2015年中国经济即将步入“下半场”,大力推进有效投资、严防财政资金“呼呼大睡”、力挺跨境电商健康发展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正在“跑步前进”。
对于“下半场”的形势,中国人民大学刘元春课题组在其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指出,稳增长政策的全面加码将使上半年超预期回落的宏观经济在三季度提前触底回升,进而缓和经济下滑带来的各种压力。不过,由于刺激政策效果的强烈递减,四季度经济依然面临着持续强化的下行压力。
《报告》认为,当前经济正处于步入新常态后的艰难期,同时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以及经济增速筑底的关键期也已经到来,中国经济在疲软中开始孕育新的生机,并将在不断探底的进程中开始铸造下一轮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在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看来,政府还是要在稳增长、控风险和调结构这3个目标之间采取平衡。他表示,经济增长下滑速度过快容易诱发某一个风险的爆发,而风险在不同因素之间具有传导性,所以稳增长依然是一个重要目标。
2
货币政策还有空间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CPI涨幅已连续9个月处于2%以内,这让很多市场机构认为货币政策在稳增长中仍有作为的空间。
“传统上讲,货币政策主要是进行总量调节,在结构性调节方面则受限较多。前期,我们在货币政策上做了很多努力和创新,但当前主要面临的难点是货币存量大、周转速度低、低效甚至无效的资金占压较多,而很多企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差钱’现象。”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
企业“差钱”就一定要“大水漫灌”吗?多位专家表示,货币政策未来仍将延续稳健的总基调。“一方面,要控制货币总量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的优势,与货币政策积极搭配,从而实现最佳的宏观调控效果。”董登新说,由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世界上最高,所以目前来看降息空间并不大,而降准则有一定空间。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朱海滨则预计,央行将会扩大定向宽松措施,比如抵押补充贷款、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措施,力求解决经济中的特别问题,如基础设施投资中的财政能力有限、新兴行业发展的支持举措不到位以及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中的潜在总体流动性波动等问题。
3
多管齐下寻找“水源”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化解企业“融资难”的征程中,与货币政策相配套的其他措施同样不可小觑。
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就用很大的篇幅为众多中小企业及创客们谋划着资金来源。例如,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放宽对外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限制,鼓励中外合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等。
“我们目前解决融资难问题还有另一个根本性的思路,即发展好可以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董登新进一步指出,对于以创业者为代表的广大中小企业,要持续引导债权市场、股权市场形成合理支撑,特别是注重让私募基金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专家表示,初创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与信贷资金本身的避险需求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因此在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让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乃至境外资本积极参与其中,才能真正为广大企业“补水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