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昨日在“2015陆家嘴论坛”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距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越来越近。
今年4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IMF第31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系列会议发言时指出,中国已经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按照IMF对资本账户的分类,40项中的35项全部或部分实现了可兑换,完全不可兑换的仅有5项,离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在发言中,周小川还提出了未来要推进个人跨境投资、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外汇管理改革、资本市场开放、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和风险防控等六项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这六项改革全面落地后,就意味着我国完全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
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后,除了探索贸易投资便利化和政府简政放权,也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上海率先建立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路径和管理方式。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张新日前也表示,已在十个方面做好了技术准备,上海自贸区已经具备了承担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重任的条件。
范一飞表示,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抓住“自贸区发展”、“科创中心建设”和“金融改革开放加速”三个历史性新机遇,实现与这三个战略的联动。与自贸区发展联动的重点,就是争取在上海自贸区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按照“统筹规划、服务实体、风险可控、分布推进”的原则,在自贸试验区内推动金融及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个人跨境投资双向开放等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逐步提高资本项下各项目的可兑换程度。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日前也表示,上海市政府在“一行三会”的支持下制定的新一轮的金融改革方案(“金改49条”)很快将出台,其核心是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质的突破。
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是到2020年要把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在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范一飞表示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实现贸易、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三者并重,推动资本和人民币走出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使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的支付、交易、储备和定价货币。
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一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金融体制的变迁息息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促进规模更大、效率更高的产业资本积累。金融基础设施越发达,其金融体系承受外部冲击能力就越强。
范一飞从完善金融法治基础、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化征信业发展、强化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完善上海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在法治和人民币清算方面,范一飞认为,金融法治建设主要在国家层面进行,但上海可以先行先试,以自贸区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为重点,制定地方法规,让各类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对外开放的活动有法可依,同时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他还透露,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经基本完成一期系统开发,正在进行测试,计划于今年四季度投入运行。这一系统将为境内外机构营造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支付服务环境,以便利人民币全球使用,一定会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