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8日新华社消息,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交通银行联合举办的“2015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下一步应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的定价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
以下是发言摘要: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首先谢谢陈校长的邀请,陈校长每次指示我都照办,很高兴再次回到母校,参加今天的论坛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发布会。人民大学在国际货币化研究当中独树一帜,国际货币论坛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借今天的机会,我就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和未来发展谈几点看法。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并维持国际货币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选择,市场选择的重要基础是货币发行体经济金融实力,以及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度。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迅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外汇储备规模居全国首位。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开放度不断扩张,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稳步提升,对人民币国际使用是积极欢迎的态度。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窗口,危机期间主要货币波动剧烈。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断遭到质疑,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和推动再次升温,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一个广泛的话题。国际经济、金融界和学术界进行了大量深刻的反思和讨论。2009年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发布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的思考,分布了国际货币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的风险,提出未来的改革思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开始试点,人民币国际化正式起步,6年多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币国际使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政策框架逐步完善,取得很好的进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1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1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
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便利程度逐步提升,已经有240多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QII扩展到13个国家和地区。离岸人民币市场初具规模,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在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
人民币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共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境外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近7000亿,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得力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改革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惠及市场主体。
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市场诉求将会被激发出来,人民币国际实用的领域和范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人民币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依托更加稳健,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和制度环境,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
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不太远,下一步应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换可兑换程度。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出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完善沪港通,进一步简化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协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的定价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我们要着力提升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建设多层资本市场体系,同时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推动人民币跨境系统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积极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预警。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