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教育部网站正式公布《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5年内基本建成中国特色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的目标,对足球单项运动的重视提升至将“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该“意见”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6部门推出。“意见”认为,加快发展青少年足球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足球发展水平和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但此次“意见”中,提出将足球学习情况纳入档案以及建立一系列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区域选拔等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却遭到业内人士不同声音。
8月14日,中国足协一位资深研究足球运动的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推出对足球本身来说或许是好事,但校园缺的不是足球,而是体育。只有体育全面抓好,学生才有选择运动项目的公平。
“意见”将足球纳入档案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足球的投资、政策层出不穷,校园足球定点学校也达到5000多所,举办各种比赛10万多次,青少年足球人口与之前相比有明显提高。
不过,中国足球成绩在国际上一直不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单项个人竞赛更为国人长脸,国家近年来对体育,尤其是足球运动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并给予充分支持。此次“意见”指出,将支持建设2万所左右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重点建设200个左右高等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
最引起关注的是,在“健全学生参与足球激励机制”的内容中规定,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此外,还“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当然,前提是加强足球特长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完善考试招生政策。也就是说,重点针对的是足球特长生,并强调,“允许足球特长生在升学录取时合理流动”。
“从事足球运动的人挺特殊,女生不怎么踢球,虽然有女足,但胖一点或高个子不愿意踢球,其次,还有不喜欢足球的学生。那么,把这些学生也叫去踢球,没有意义。校园运动应该百花齐放才是春。其次,‘意见’没考虑到假设好几个班级都上足球课,哪里有场地踢?”上述专家对“意见”内容提出了质疑。
尤其是将踢球情况纳入学生档案,“(这样去推广)校园足球,一半以上家长不同意,因为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来。”上述人士认为。参与一项运动,应该要根据人自身身体条件、兴趣,而培养一名运动尖子,更需要了解其是否对此项运动拥有足够热爱的动力。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跟数理化语文英语一样,只有把教育中的体育因素恢复到常态才会做得好,”上述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美国搞橄榄球、冰球运动也没说纳入档案,学生们应当根据兴趣来定要学习哪项运动。”
形成稳定规范的赛制
“意见”提到,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赛事,各地各校要广泛开展多样化的足球竞赛活动,形成“校校参与、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足球竞赛格局。
细看“意见”,小学低年级学生可“参加趣味性足球活动”,但小学3年级以上到初、高中学校,竞赛意味加重,“要组织班级、年级联赛,开展校际邀请赛、对抗赛等竞赛交流活动。”而高等学校,要组织开展院系学生足球联赛和校际交流活动。
与此同时,“意见”强调要形成稳定规范的赛制,构建包括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区域选拔在内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建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和规范有序的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四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机制。其次,实行赛事分级管理,建立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制度。
对于“意见”所强调的赛事机制,上述足协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建立联赛是好事,但足球并不是只有比赛这一项功能,“不能都变成级别森严的竞赛,出现所谓都想赢的现象”。他认为,应强调的是校园体育,对于足球而言,足球就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校内有足球,校外也应有足球存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