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从制造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欧洲和中国应该聚拢有限的资源,彼此开放数据和经费,用知识创造新的商业,实现新的发展。没有中国科学家的参与,欧盟将无法完成这样的目标。”2015年夏季达沃斯联合主持人之一、欧洲委员会科研与创新委员卡洛斯·莫达斯(Carlos Moedas)表示,他鼓励欧中加强创新合作。
这是莫达斯的首次中国之行,他带着一份“见面礼”首先访问了北京。9月7日,他在中国科学院宣布,欧委会科研与创新总司将与中国科技部建立一项新的科研与创新联合资助机制,支持中方参与欧盟科研与创新计划“地平线2020”。在2016-2020年期间,欧盟和中国每年将分别投入1亿欧元、2亿人民币支持各自机构参与双方的联合项目。
“这个基金的成立将让中国科学家更好地参与欧盟的科研与创新计划。项目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资助的数量,而是为欧中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莫里斯说。他在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前夕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莫里斯透露,食品、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技术、绿色交通、可持续城镇化、信息和通讯技术将成为基金的优先领域。
莫里斯指出,欧盟和中国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相同的,一方面民众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科研的资源和能力却越来越有限。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双方应该加强科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创新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可与欧盟结伴而行
《21世纪》:你在这次达沃斯上将传递怎样的信息?
莫里斯:这是一次讨论创新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能够介绍欧盟的观念,鼓励中国和欧盟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我们可以发掘各自的优势,直面各自的劣势和挑战,合作生产更好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就业,为公众营造新的福祉。我对这次会议有很高的期待,很高兴能够与中国企业家交流。我将向他们讲述一些欧洲近年来在科技研发领域发生的故事,介绍我们未来的计划,探索中欧未来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21世纪》:你如何评价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很多人习惯用诺贝尔奖的数量作为衡量标准之一,你怎么看?
莫达斯: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案例。中国在很短时间中改善了人民生活,提升了科技水平,创造了发达的商业。当我看到中国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每年1000亿美元的经费开支,以及你们的科研产出——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巨大的专利数量,我就知道,中国正走在正确的发展方向上。但与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中国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在这段路程中,中国可以与欧盟结伴而行。欧洲是基础科学的坚实基地,从历史上来讲,是“纯科学”的摇篮。中国在近代历史中,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在创造新商业模型方面表现出色。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企业家展现了一种不曾多见的敏锐的商业触觉,能够生产出其他地方没有的很多产品。
我认为,在数字领域,中国的能力和机会将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领域,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速度”,另一个是“规模”。也就是说,快速地应对庞大消费群体的需求,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中欧可以合作,我觉得两者是有很多协同关系的,将可以满足成功的条件,这也正是我们建立中欧联合基金的原因。
中国很有潜力
孕育出创新巨头
《21世纪》:所以你觉得中国有一天将会有自己的谷歌、苹果等创新巨头企业?
莫达斯:绝对的。我觉得中国很有潜力,能够孕育出出色的企业。如果看一下中国今天的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和百度,你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有很多新颖的创造:阿里巴巴创造出了阿里支付、阿里金融平台等新的商业模式,这些都是数字时代的创新;百度创造了一个App,可以帮使用者寻找医生,有大约3.4亿人在使用它,这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中国在企业创新上的潜力是巨大的。
如果要加快推动这一过程,中国可以与欧洲合作。我们在科研方面有充分的经验和能力,优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创造出了许多领先的研究成果,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在科研成果商业化的过程中失败了。我过去常常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很擅长将欧元转换成知识,但反过来,却不太擅长将知识转换成欧元。也就是说,欧洲更会利用资助做学问,但不太会实现学术的商业化价值。这是我对未来的一个关切。
《21世纪》:在推动科研结果实现商业价值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莫达斯:首先,政府应该降低门槛,让企业做它们的事情,这样可以激发商业活力。欧洲经历了这样的改革,我知道,中国也在不同的领域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市场蓬勃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和财富。其次,政府应该提供适当的公共资助,确保国家健康运转,不要超支消费,要让科研人员获得公平的待遇。
我认为,公共资助、政府改革、企业投资之间有一个三角关系。政府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资助科研和创新活动,因为一旦发生市场失灵,就必须要靠政府的投入。在欧洲的发展计划中,3%的GDP将被用于资助科学研究。当然,这是我们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有些成员国同意这么做,有些成员国距离目标还很远。因此,政府在推动科学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个“O”
《21世纪》:在整个亚洲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讨论创新能否激发出新的发展动力?
莫达斯:肯定的。创新是可提高多方面生产率,我们必须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真正的增长来自多方面。不明白这一点的国家,将会在未来遇到阻力。如果仅仅投入人力和资本,那么这样的经济终将无法承受这些生产成本。不论是在欧洲还是中国,创新都是提升生产水平的关键。只有为消费者提供出新的产品,才能实现更高效的增长。
作为一个政治家,我在大连想传递的信息就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花时间才能实现这样的增长,这是全世界的问题。去年,经合组织(OECD)内已经出现了分化,一些成熟的企业提高了生产率,走在了创新的前沿,但还有大量的企业无法提升生产率,因为他们没有获得创新的技术。要应对这样的挑战,就需要鼓励创新的开放。
《21世纪》:中国正在面临非常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似乎很难从其他国家找到现成的解决方案,亟需创新的解决思路。中欧在这一问题上能进行怎样的探索?
莫达斯:我们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一项挑战。这是欧洲和中国应该紧密合作的内容之一。第一,如何为越来越长寿的人提供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更加有活力;第二,如何改变人口数量的增长。欧洲正在经历难民和移民问题,我始终认为——尽管经常因此遭到批评——移民在促进增长上有重要作用。正如之前的美国一样,大量移民进入欧洲将能够带来经济价值。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一个问题,让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帮助没有能力的人。因此,对老龄化问题,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欧中应该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难题。
《21世纪》:今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将讨论全球性解决方案,其中,技术转移将是重要话题。在新技术应用上,发达国家是否有责任向不发达国家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莫达斯:我的解决思路是三个“O”,开放的创新、开放的科学和开放的世界。如果各方能够在气候问题上共同努力,让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转移并实现商业化投产,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