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皮海洲:熔断机制的三大软肋

来源:价值中国网 2015-09-17 08:52: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周一、周二,股市再度出现暴跌的走势。其中,周一上证指数下跌了85.43点,跌幅2.67%,两市跌停个股接近1500只,再现千股跌停的惨局;周二上证指数下跌了109.63点,跌幅3.52%,两市跌停个股超过700只,而跌幅超过9%的个股则超过1000只。

在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股市调整已大致到位”的情况下,股市再度暴跌,这不仅是给周小川的难堪,更是给抄底的投资者沉重一击。为此有马大哈一般的投资者提问:不是有了熔断机制吗,怎么还会暴跌?当然也有投资者称:熔断机制要是能早点推出就好了。

其实上述说法都是不了解熔断机制的缘故。可以说熔断机制并不能阻止股市的暴跌。实际上本周一、周二股市的再次暴跌已明白无误地暴露了熔断机制的软肋。即便股市真的推出了熔断机制,面对本周一、周二股市的暴跌,熔断机制同样无能为力。能够看清这一点,这也算是股市本周一、周二的暴跌对市场的一点贡献了。

当然,首先需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目前熔断机制的推出还只是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还没有正式推出。根据今年9月7日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联合发布的《关于就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为9月21日。所以目前熔断机制还没有推出来。

而本周一、周二股市的再次暴跌却表明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便熔断机制推出来了,面对股市的再次暴跌,熔断机制同样束手无策。以周一的行情为例,沪深两市跌停的个股接近1500只,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暴跌。但尽管如此,这种暴跌实际上还没有触发熔断机制规定的熔断阈值。

根据三大交易所的联合通知精神,熔断机制拟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指数熔断的基准指数,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涨跌都熔断;同时规定触发5%熔断阈值时暂停交易30分钟,触发7%熔断阈值的,暂停交易至收市。

而从本周一的情况来看,虽然两市个股跌停的数量达到了近1500只,但作为熔断机制基准指数的沪深300指数当天的跌幅只有1.97%,盘中的最大跌幅也只有4.77%,并未触及5%的熔断阈值。本周二的情况也是与此类似,沪深300指数当天盘中的最大跌幅只有4.55%,同样未能触及5%的熔断阈值。也就是说,尽管本周一股市再现千股跌停的局面,但沪深300指数甚至还未触及5%的熔断阈值,就连30分钟暂停交易的机会都争取不到。至于暂停30分钟交易对于投资者来说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恐怕只能进一步引发市场的恐慌情绪也不足为奇。

也正因如此,在三大交易所就熔断机制公开征求意见的背景下,股市再次出现暴跌走势,这对熔断机制的软肋是一个充分的展示。这种软肋至少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其一,熔断机制是基准指数(即沪深300指数)的熔断,而不是对个股的熔断。只要沪深300指数没有触及熔断阈值,个股的跌幅再大,哪怕千股跌停,两千股跌停,熔断机制也无能为力。

其二,沪深300指数的失真问题。正如上一条提到的,熔断机制是一种指数熔断,而不是个股熔断。在这种情况下,基准指数能否准确地反映市场的走势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作为基准指数的沪深300指数并不能真实反映A股市场的走势情况。一方面沪深300指数以蓝筹股、大盘股为主,反应相对迟钝;另一方面在主力资金对权重股的拉抬或护盘之下,沪深300指数容易失真。如本周一,个股千股跌停,而沪深300指数只下跌了1.97%,基准指数严重背离了股市的真实走势。

其三,熔断机制的作用很小。虽然触发熔断阈值并不容易,但实际上就算真的触发了,熔断机制的作用也很小。比如按规定,触发5%熔断阈值时暂停交易30分钟,触发7%熔断阈值的,暂停交易至收市。这种盘中暂停30分钟交易,或提早收市的做法对于避免股市下跌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前者来说甚至还会引发市场进一步恐慌,而对于后者来说,哪一天股市没有收盘收市呢?但经过一夜之后,甚至经历了管理层的半夜维稳之后,股市该跌不还是照跌无误么?

正是基于熔断机制所存在的三大软肋,因此推出纯粹意义上的熔断机制对于股市维稳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还是要有相关的维稳措施相配套。否则,推出熔断机制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又是做了一次无用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