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8月末,区内共设有21家法人银行(含4家中资和17家外资)、95家分行(含44家中资和51家外资)、11家专营机构(含4家信用卡、2家票据、2家资金运营、2家中小企业、1家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和295家支行级网点(含274家中资和21家外资);此外还设有六大类26家非银机构和4家资产管理公司(含3家自贸分公司和1家上海代表处)。
22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举行新闻通气会,对外发布自贸区2年来上海银行业持续支持自贸区建设的相关情况。
据参会的上海银监局自贸区业务处处长王卓怀介绍,围绕促进区内实体经济跨境投融资便利、提升金融机构自身国际化营运和风险管理水平等目标,试验区各项跨境银行业务稳步有序推进。
上海银行业跨境金融服务加速发展
分账核算业务方面,截至8月末,34家银行业机构通过人行分账核算系统验收,其中29家机构共开立自由贸易账户2.38万个,分账核算单元总资产为2664.24亿元,较年初增长8.7倍,其中各项贷款和同业往来资产余额占比分别为61.54%和20.51%。
分账核算单元的建立,构建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自贸区账户管理体系,建立了规则统一高度便利的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便利了实体经济投资贸易活动,为自贸区提供了“电子围网式”的金融环境,为后续改革提供操作载体和空间,对自贸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集聚全行之力,历时多月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各项建设工作,率先实现了标识分设、分账核算、独立出表,以及与人行系统的一点接入、直连报送等功能,2014年6月18日,自由贸易账户正式启动当天,中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汽集团紧密合作,完成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下的首单业务。
今年,中行上海市又成功为某国资委直属企业A公司叙做境外放款+FTN并购融资。该公司拟利用其海外投资平台公司B进行海外并购项目,但碍于此次并购项目对B公司资金占用过大,无法凭现有自有资金完成并购项目。该行为企业设计了如下方案:通过为B公司开立FTN本外币账户,在分账核算的框架下为其进行融资,通过区外企业A公司作为融资担保方直接为B公司申请FTN外币跨境并购贷款融资,同时,利用跨境人民币境外放款政策完成其自有资金部分的补充。该境内非金融机构跨境人民币境外放款+FTN外币跨境并购贷款的组合服务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走出去”企业跨境并购业务的困难,通过境外放款方式作为企业自身资金的补充,还通过外币FTN融资很好地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规避了相当的汇兑风险。
跨境结算方面,1-8月,上海银行业机构累计跨境结算金额为6.3万亿元,跨境资金池和跨境资金集中收付金额分别为3138.76亿元和389.31亿元,第三方支付跨境结算金额为17.28亿元。
工行上海市分行通过对申能财务公司的需求解读及自贸区创新产品服务配套,提供担保并进行海外资金排摸,通过申能财务人民币境外借款专户,为其从工行境外机构获得低成本一年期人民币融资5000万元。通过其集中收付款专户,以境外借款所得融资为其成员单位进行经常项下境内外人民币收付,增加成员单位资金流动性,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实现集团人民币资金整合及集中管理。申能财务由此成为自贸区内首家成功开展境外人民币借款及人民币集中收付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目前,中行上海市分行已为36家世界五百强、国内大型企业搭建了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与4家企业开展了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累计资金收付量超500亿;全球现金管理平台共上线集团客户达到916户。
花旗银行依托全球领先的现金管理平台,支持跨国企业的本外币全球现金管理业务,支持自贸区内企业建立其全球财资中心,支持总部经济发展,为跨国公司在自贸区内提供“全套”人民币跨境服务。根据花旗的方案,罗氏中国授权其在自贸区内的公司为主办企业,集中境内外资金,并通过花旗银行全自动的双向额度控制跨境资金池系统连接境内外两个资金池。这样打破了长期以来,在华外资企业财资管理与其他地区“隔离”的状态,将罗氏集团在中国剩余资金有效利用起来,支持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财资统筹管理和业务拓展。在经常项目下人民币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业务方面,罗氏中国通过其在自贸区内的主办企业,将经常项下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集中起来,合并一定时期内收付交易为单笔交易的方式,利用花旗银行的全球净额结算系统与其境外的内部银行直接结算,从而大大提高集团内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跨境收付成本,节约集团内融资和汇兑成本,为集团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跨境收付渠道。
跨境信贷方面,截至8月末,上海银行业机构投向境外贷款余额为464.43亿元,跨境直接投资项目融资余额238.62亿元,其中境外并购贷款余额60.69亿元。此外,区内金融租赁公司的境外租赁资产余额为86.41亿元。
以上海银行为某集团客户办理的首笔境外人民币银团贷款为例,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作为中间协调者,协调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及香港上海商业银行、上海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境外组成银团,为企业提供境外银团直贷综合成本比当时境内融资成本低15%。此笔贷款没有采取传统的“内保直贷”模式,而是由境外银团依据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直接给予企业信用贷款,这不仅是自贸区跨境融资的模式创新,更是境内企业通过自贸区走出去获得境外金融机构了解和认可的重要标志。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利用分账核算单元的境外筹资功能,通过FTU分账核算单元从法兰克福分行拆借到7500万元英镑,成功向国内知名集团公司发放3年期的7500万英镑FTE贷款,用于集团收购境外公司股权,支持企业海外业务发展。最终企业以不高于2%的贷款价格获得3年期的7500万英镑FTE贷款完成境外收购,实现企业境外业务拓展的融资需求。截止2015年8月,建行上海市分行FTN项下及为“走出去”企业融资达到约250亿人民币。
外币功能上线后,FT账户体系连接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优势更加明显,既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了贸易融资便利。在外币功能开通当日,农行上海市分行为多家贸易企业通过FT账户办理福费廷业务,不到2%的融资成本远低于境内人民币平均5.3%左右的贷款定价水平,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依托自贸区内简政放权的政策,不仅境外企业投资境内便利了,境内企业“走出去”的步子也能迈得更大。为了享受自贸区的政策红利,某公司在自贸区内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并向农行上海分行申请办理跨境直接投资业务,该客户与两家外方公司签署了新西兰项目投资协议,收购位于新西兰奥克兰的电信大楼,总投资约11000万美元。当得知该公司有跨境投资的需求后,该行成立专项营销小组,捋清业务流程,为客户办理了跨境直接投资登记,金额为3667万美元,占总投资的33.33%。该笔业务区别于以往的境外企业投资境内,是一笔“走出去”业务。原先客户需要去外管局办理多项手续进行境外投资,现由该行直接为客户办理,大大方便了客户“走出去”。
区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方面,截至8月末,上海银行业机构持有国际版黄金账面价值192.45亿元;辖内银行1-8月份代客开展国际版黄金结算金额为75.62亿元,代客开展大宗商品现货结算金额为0.21亿元。
非居民外币业务方面,截至2015年6月末,辖内共95家机构开办了NRA、OSA和FTN三类账户下的离岸业务,三类账户涉及外币业务总资产余额101.32亿美元,总负债余额317.67亿美元。
以工行上海市分行的非居民企业(FTN)二级市场并购融资案例为例。国内经济型酒店龙头企业L集团拟通过其境外并购主体,实现在境外二级市场对同类型某海外上市公司的直接收购。为有效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工商银行为客户提供了“全额并购融资意向函+自贸区FT账户并购融资”方案,向客户出具并购融资意向函,用以向监管机构证明其出资能力,同时,工行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借助自贸区政策,使用自身外债额度从境外融入美元资金,并以授信方式向境外收购主体的FTN账户发放并购融资。通过向境外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突破原有内保外贷模式,使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的商业银行更大程度参与到企业境外收购全过程,同时更好地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2015年,试验区金融基础环境建设和银行业务创新进入加速期,包括以自贸区铜溢价掉期交易推出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交易与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国际版黄金交易为代表的国际资产交易平台加速建设落地,以自由贸易账户为载体的自主境外融资、可自由兑换的外币账户服务、跨境理财等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跨境投融资管理体系逐渐形成,试验区银行业创新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要素市场中,大宗商品交易所一边连着实体企业,一边连着金融服务,是一个信息流、资本流、商品流交汇互联互通的平台。农行上海市分行积极参与上海清算所自贸区航运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代理清算业务,成为首批自贸区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会员。该行面向全国铜生产及消费量集中地区的客户,宣传自贸区铜溢价产品及相关政策。结合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以该产品为契机,营销清算所会员单位签约并开立FTE账户,成功拿下上清所铜溢价掉期业务第一单,为代理客户办理全市场首单自贸区铜溢价掉期代理清算业务。同时,为便利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期货交易,该行配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上市做好准备,完成相关系统的开发和投产。
浦发银行借助“SPDB+”自贸区电子商务服务系统,通过为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及其会员单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风险管理和效率管理解决方案。实现了市场效率和风险监控的有效结合,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提供了较好的风险管理和效率管理解决方案,有助于交易市场健康发展。提升了交易资金的跨境结算效率,吸引更多国际交易者参与交易,帮助我国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开辟了保税仓单融资的全新模式,在有效控制仓单真实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了保税仓单融资新方法。
总体来看,自贸区在帮助企业走出去、资金引进来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在贸易和投融资便利方面先行先试,扶持实体经济走国际化、市场化的道路,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资本项目开放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也有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并与之实现良性互动,同步发展。上海银行业机构将更多、更深、更广地参与到投资、贸易、资金“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经济金融活动中,进一步扩大全球化资源配置的范围和空间。
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不断上升
伴随着自贸区业务的快速扩张,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不断上升。截至2015年8月末,区内共设有21家法人银行(含4家中资和17家外资)、95家分行(含44家中资和51家外资)、11家专营机构(含4家信用卡、2家票据、2家资金运营、2家中小企业、1家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和295家支行级网点(含274家中资和21家外资);此外还设有六大类26家非银机构和4家资产管理公司(含3家自贸分公司和1家上海代表处)。其中,法人机构和分行级机构占全辖的比重分别为57%和64%,区内机构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5.89万亿元和4.25万亿元,占全辖比重分别为77.5%和81.4%。
仅今年1-8月,区内新增33家银行业机构,包括1家法人银行、3家银行分行、2家专营机构、17家支行、8家非银和2家资产管理公司自贸分公司。从今年新设的机构情况看,突出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层级较高,分行级及以上机构数量为16家,占比48%,其中浦发银行等7家银行和3家资产管理公司在上海同城设有两家市一级分行(分公司);二是品种进一步丰富,涵盖了银行、汽车金融、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专营机构等多种类型机构。可见,扩区后,自贸区对银行业机构集聚上海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基于试验区联通境外、区内和区外的平台定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谋划在区内布局各类非持牌的总行级跨境业务中心,包括跨境资产管理中心、跨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跨境专项融资中心等。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同样成为总行金融创新、管理创新的试验田,在多项业务上开创了总行系统多个部门合作无间的先河,为招商银行的管理升级提供了良机。在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分行得到了总行现金管理部、总行贸易金融部、总行运营管理部、总行信息技术部、永隆银行的大力支持。同时分行公司部、国际业务部、运营管理部等多个部门通力配合,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两种模式的跨境双向资金池的搭建。在与“统一集团”的合作中,跨境双向资金池在短时间内为其解决难题,也使招商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上迈出了一大步。
在自贸区的试验田里,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同样在支持自贸区建设和服务入驻企业发展的同时,自身获得了发展。
作为一级分行,民生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明确定位为该行跨境金融服务的平台和窗口,成为民生银行的“金融创新基地”。截止目前,民生上海自贸区分行已有效服务于该行32家分行,业务规模突破200亿元。在分账核算业务体系下,已开发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银租通等新产品和业务模式总计14种,其中已成熟落地8种,在短短2年内,资产规模突破3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