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大分流”模型目睹中国取代美国领袖地位

来源:凤凰财经 2015-10-29 08:06:4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图:占领华尔街是对2008年金融危机一个非常正常的反应。但是华尔街从未被真正占领过,华尔街的生意仍然向以往那样继续着。

人们对于可能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的预测已经不计其数。在过去20年中,由于各种规定被废除,经济金融化,贸易全球化以及创新速度的加快,经济周期正在缩短。过去25年中,美国经济经历了三次衰退,分别在1991年,2001年和2009年。下一次经济危机在未来爆发是不可避免的。预测下一次经济危机何时发生意味着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已经缩短10年,这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以下是2016年四种全球宏观经济的预测:

图:中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持续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衰退;大分流

直到最近,大家还一致认为全球经济将在2016年走强。但是主要国际机构已经下调了对于全球经济的预期,现在对于全球经济在2016年走强的预测越来越少。

美国经济增速将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将低于之前复苏时的水平。2008-2015年阶段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至2%,相比之下2000-2007年为3%。

本次经济复苏的薄弱之处显示在国际贸易增长率的不断下滑。全球进口额的增长远远低于1999-2008年时的水平。次贷危机的副作用仍在影响者全球经济活力。

图:全球贸易增长率走势图

新经济危机的预期使得大分流理论(Great Divergence)重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是这一情况并不会真正出现。2008年,这一模型被提出但是最终没有成为现实。因为这一模型成功的假设是亚洲,特别是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袖。

而截止到目前,中国甚至是亚洲不能算是全球经济的主角。

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显然在不断上升:人民币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流通货币,预计到2016年前人民币将在国际金融交易中超越英镑成为第三大货币。

“新丝绸之路”战略将使中国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领导力。

虽然如此,地位不断上升的人民币尚无法挑战美元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霸权。任何美国经济的不好预期都将对亚洲和整个新兴市场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市场不能忽视中国在2016年上半年推出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在西方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变得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在未来几个月推出新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考虑到中国股市已企稳以及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什么紧急状况。即使将中国经济与1979年和2012年的情况相比,也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情况出现。

中国央行下调了其基准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这大大放松了信贷规模。此外,中国还有3.5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伴随着鸽派货币政策,中国可以依靠发行债券推动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可以通过发债融资近10亿元人民币。即使中国不愿意推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更倾向于具体的调整政策,但是也不会长时间的拒绝这一选择。

中国的货币政策可以暂时保证全球市场的平稳,但是如果你不能指望在发达国家陷入危机时依靠中国拯救全球经济。

图: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足够大,但是还未到取代美国的地步

每一个人都曾认为全球经济正处在持续增长的道路上。但是越来越多的数据(美国制造业数据,日本工业产出和经济景气指数,加拿大的GDP和铜价等等)开始让人们担忧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

新兴市场国家处在衰退的第一线。巴西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土耳其可能是下一个。不断上升的经济衰退风险给各国央行持续提供流动性支持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政策的终点

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下调至负区间的可能将被视做美联储的绝望之举。这一绝望之举将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因为市场会将负利率视为金融混乱的标志。这一措施将表明摆脱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可能的。

这种激进的政策将与央行的信誉相伴。虽然央行的信誉已经收到损害,特别是瑞士央行今年早些时候突然宣布放弃瑞士法郎兑欧元上限,同样美联储主席耶伦在9月分联储会议上的犹豫不决也让美联储的信誉收到损害。

市场意识到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一事实只是时间问题。

危机从未结束

目前全球经济活动的疲软部分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肃清。让金融体系中一些整体全部崩溃是不可想象的,即所谓的一些金融机构对于整个金融体系具有系统性的重要作用。

政策制定者试图保留不健康的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做法犯了错。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如果一家公司无法证明他们具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对抗新的竞争者,或者是冒了不该冒的金融风险,那么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2008年,央行拒绝为大规模的破产事件承担后果,尽管他们的角色是最后借款人。但是这也带来失业率的大幅上升。

政府拒绝进行改革,抹杀实现稳定增长的目标是因为过高的债务负担。过去7年间,私人和公共债务增加了570亿美元,这一数字接近于全球的GDP总和。

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摆脱危机之路,相反的我们正在新一轮经济危机的边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