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每五年一个周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路线图:到2020年,部分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前列;到2030年,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中国整体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此前,中国一些大学曾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目标和时间。这次是国家给出了一个统一的时间表与总体方案,意在表达中国急切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国内的研究水平与技术创新。
制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主要目的是借此推动大学教育改革,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更多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世界一流大学根本没有具体的标准,更多是因为其教育成果而被世界所承认。当然,他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
判断一所大学是否属于“世界一流”,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它应该对于人才培养和新知识生产做出重要贡献。人们会从这两方面对一所大学进行评估,以大致判断它是否属于“世界一流”。而这两方面正是中国大学教育被诟病的地方。一直以来,很多人质疑中国大学能否教育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中国教育制度决定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需要长期死记硬背闯过“高考关”,而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反而放松学习要求,只求有个学历证书,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与西方大学“宽进严出”截然相反。
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世界一流大学有相当大的差距,大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即学校内部治理以及专业管理的制度,缺乏严谨规范的学术训练。大学过于重视行政工作,而教授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应付各种僵化的绩效考核,很难有创造性的成就。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学分和证书,教授和学生为了完成各自的考核,产生了抄袭现象。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但很少有人受到惩罚。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不能是一项规划或者工程,因为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制度的产物,而不是自上而下规划出来的产品。如果大学的制度不作改变,而只是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而且每所高校都有很强的行政背景,那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就很难实现。大学是创造知识与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尊重个性与自由,相互之间开展积极的竞争,形成正面的激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