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互联网金融 - 投资攻略 - 正文

P2P银行存管签约率仅1.5% 谨慎仍是主流态度

来源:大众证券报 2015-12-07 13:12:3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除另有规定外,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实现客户资金与从业机构自身资金分账管理。客户资金存管账户应接受独立审计并向客户公开审计结果。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管,并制定相关监管细则”。

一个月后,央行又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其中第八条指出: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

据盈灿咨询统计,目前至少有17家银行涉足P2P存管业务,约有40余家P2P平台正式与银行签约存管(不含谈判、对接、合同签订中)。截至2015年11月底,盈灿咨询统计,正常运营平台为2612家。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的时间为7月18日,转眼到了12月,四个多月过去了,银行与P2P网贷平台是否大力响应了新的政策,让银行存管模式遍地开花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只有40余家P2P平台与银行签约存管,仅占总正常运营平台2612家的1.5%,连冰山的一角都谈不上。

“跟银行做存管其实很难,银行太过谨慎了。”一位P2P业内人士表示,她所在的平台已经与一家银行签约存管合作,“银行会反复查看平台报上去的内容是否属实,也会在一些细节上较劲。”

实际上,当下与银行签约存管的仍以业内大平台为主。有业内人士坦言,其实一些银行虽然与一些P2P平台签署了相关协议,但随后调研中发现平台问题较多,临时终止协议的情况也存在。

银行对于P2P平台存管,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尝鲜的好奇心态”与“天生的风险意识”让不少银行对这项业务又爱又恨。

“P2P平台对于银行而言风险太高了,银行也只是刚刚试水这个领域,无论从经验还是系统构架上,都并不完备,所以不可能不谨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而从另一个方面看,银行内在也有相当的动能去冒险:从短期来看,P2P存管所带来的银行存款增加,以及手续费佣金的收入都是现在银行净利润增速下行时期的不错选择,而从长期来看,进入P2P存管行业,也能让银行得到更多关于企业和个人客户以及大数据风控上的数据。

银行存管并非是P2P平台信用背书。

与银行签约存管,往往成为P2P平台宣传安全投资的亮点。不过,有了存管并不代表P2P平台投资的收益有了100%的保障。

招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存管是银行将平台自有资金与客户投资者资金分开管理,但并非托管,也就是说对于这笔交易是否存在假标或是投资风险,并不做追踪,所以银行存管并不能为投资者收益率作保障。

“而银行托管目前并不好实现,主要是因为技术上不能够支持。”上述负责人表示,与银行此前丰富的托管经验不同的是,P2P往往都是以小额高频的交易为主,这只能依托于大数据分析和经验来判断交易的真实性,而银行目前仍然缺乏这样的系统以及历史经验。

实际上,监管层仅仅要求银行对P2P平台进行存管而非托管,在一些其他银行人士看来,可能更多要考虑相关成本问题。

“托管意味着银行为P2P平台做了背书,因为托管之下,银行相当于对每一项业务再次进行一次风险评估。”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P2P平台一笔可能也就5000元的贷款,与一个高达1亿元的信托项目,银行审查起来的成本可能差不了多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