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加入国家发展蓝图,“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倒逼中国金融体系的自我革新。它催生了大量关于金融和银行业未来的丰富信息图表,但这仅仅是一些标志的集合,而非革新银行在传统金融中的地位,更非成为取代银行的最终金融体系。
从纯金融的角度来考量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银行,不难发现其核心倾向依旧为银行。虽然互联网金融的趋势势不可挡,但从风险的角度来考量,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明显不在一个档次。
从制度的角度来考量,合法资金池的地位依旧无法撼动;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期望或者变相的自建资金池的事实已经证明了,风险应对能力的核心依旧是资金池体量以及持续资金流入量。
从杠杆的角度来考量,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贷款端的杠杆把控依旧缺乏一个有效的衡量指标。这一弊端主要来源于资产竞争,在绝对优质资产在传统金融掌控之中的前提下,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获得资产必定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超杠杆放款事件屡见不鲜。
从资金利用效率与盈利能力方面来看,周期性影响,由于没有合法资金池的支撑,流动性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另一命脉所在。这就导致该类机构在放款时更倾向于短周期,短周期风险聚集这一悖论在此时就逐渐显现出来。
从政策方面考虑,本就是在3类资产以及4类资产刀口舔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又遇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资产争斗的局势扑朔迷离。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的不仅仅是融资端的,还有资产端的利率。那么根据资金的有效利用理论以及资金的周期理论,带来的后果必定是银行部分业务下沉,布局部分民间资产。在低成本资金方面,银行的介入对行业的影响或将是最大的变数。
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过于迫切的将自己打造成“银行”。这就导致这些企业过于苛求体量、投资人数量、资金成本。
金融的本质是生生不息,前赴后继,通过资金入量来达到存量提升。这一理论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没有合法吸储资质或者没有明确吸储资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只能利用借贷这一模式配合债权转让来达到变相吸储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生生不息,投资人增量成为这一数据考核的主要指标,因为投资人带来的价值是不断补充资金以及资金重复利用的价值。
任何企业均是需要盈利,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旧如此。如若想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需要不断的增加资金使用量以及资金使用效率,这两点在前面已经说过。那么增加盈利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压低资金价格。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随着获客成本逐渐攀升以及企业扩充后边际成本的攀升,企业想要盈利必定要压低资金价格。另一方面,资产的风险定价也决定了,优质资产是不可能承受如此高的资金成本。多方因素共同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在资金成本方面有所控制。
当然,如果债权与资金成本匹配,那么如此利息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旧是可以生存的。我们从全国数据上来看,2014年全国车贷余额约在3000亿,房产贷款余额在1.3万亿,总量在1.6万亿市场,而单单互联网金融企业就消耗了千亿市场。那么银行、信托等持牌金融机构情何以堪?
瓶盖民爆用品公共安全非电力公用事业专业连锁专业工程种子生产装饰园林油气钻采服务营销服务信息服务轻工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大而不倒”始终是悖论,发展过于快速必定会遇到资产瓶颈,这一瓶颈的核心并不在于资产不足而在于资产定价不对等。
互联网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必定是做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要么服务于个人,要么服务于实体企业。前者的重心在于消费产品的设计,而后者的重心在于产业链产品的设计。在没有一个合理产品设计的基础上,无法辨别借款人借款的真实用途。而挪用借款成为众多银行头疼的重点,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更需要苦修内功,利用民间部分便利性设计更加灵活的产品,为传统金融做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是可以做资产流通的推手,这方面就有点像非标资产证券化,利用资金利用效率以及周期来自然稀释不良资产。其次,互联网金融可以回归普通的民间金融,做地下金融的事情,也是有一定生存空间的;但是绝对无法上体量。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味的追求天鹅肉,结果就在眼前。其次,互联网企业必须苦修内功设计好金融产品,因为失去了天然资金池的保护和灰色的互相兜底规则的保护,内功不扎实想不死都难。再者,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有一颗敬畏的心,苦心学习,小心谨慎。毕竟没有现成的风控工厂供我们使用,在到处是坑的金融行业,总有比你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