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近日就如何突破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发展瓶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做客中国工业报。冯飞表示,工信部正会同有关单位抓紧制定《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主要是解决“缺能力”的问题,提振社会信心。
冯飞表示,这个《意见》主要是解决“缺能力”的问题,提振社会信心。实际上我们还存在动力不足问题,尽管市场的倒逼机制的出现,企业已经意识到不转型升级是没有出路的,但是过程中确实看到很多困难,有些转型升级的企业发展并不成功。但是我想通过这样一个《意见》和政府的号召能够树立大家的信心。第二是要培育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不仅是关注一些新的产业,而且对一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共性核心技术,我们要采取一些办法来突破技术瓶颈,使得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能力有比较好的提升。
冯飞还表示,我们正在组织相关行业来制定分业施策的方案。实际从这些传统产业的情况来看,不同行业有不同特点。比如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而且这个过剩是一种绝对性过剩,当然也有结构性问题。这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有些能力该退出的要加快市场出清。有些行业可能是结构性问题,比如说消费品工业面临的就是结构性问题,有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所产生的需求,国内的能力还不能满足,我们要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方面有一些动作,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总体上还是要分业施策,使得政策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以下为采访全文:
市场倒逼机制形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中国工业报: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情况如何?
冯 飞:从整个工业运行情况来看,出现了“三个分化”。第一个是行业出现分化。一方面,我们有些传统产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新的业态增长还是比较好的。比如高技术制造业,2014年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个百分点。第二个是企业出现分化。有比较困难的企业,也有发展比较好的企业。第三个就是区域、地区出现分化。有些地区特别是转型升级行动早的地区出现了好的发展势头。
实际在传统产业当中,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特别是一些整体比较困难的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好的企业、好的经验做法。总结下来,第一个方面是产品结构的升级。比如水泥产业整体是负增长,行业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困难,但是有些做水泥制品的行业发展势头却不错。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钢铁的特钢行业,相应生产特钢的一些企业也呈现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第二个方面,就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比如钢铁行业中的邯钢,通过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全链条上降低成本,虽然行业整体困难,但是企业发展还是不错的,效益也有比较好的表现。第三个方面,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升级。比如陕西鼓风机集团这个企业,在服务型制造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不仅提供产品、设备,还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生产加服务的模式,服务创造的利润更大,增长得不错。第四个方面,是用新的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用“互联网+传统制造业”使得企业业务得到比较好的拓展,也有好的经济效益。比如说有些企业做智能工厂,有些企业像青岛红领集团做个性化定制,这些方面已经取得好的经验。总体来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确实面临一定困难,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传统产业的内部分化。这种分化并不是坏事。如果说一个结构刚性整体下滑反而是经济出问题,内部分化则意味着新的增长动力在形成。
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非常大的潜力,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我国超大规模国家市场的优势。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消费,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现在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向中高端升级的明显态势,这可以反过来支撑产业的结构升级。第二是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偏低。我们整体上跟国际相比还面临着产品附加价值偏低的问题。与美国、日本相比,我们的整体增加值率仅仅是他们的一半,也就是说在增加值率的提高、价值链的提升上我们有非常大的潜力。第三是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方面我们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且在互联网行业当中,我们也有创新比较活跃的企业。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和活跃的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可能会在传统产业升级当中,走出一条新的中国特色道路来。
这是转型升级的方向,同时也是市场的倒逼机制形成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况。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说了很多年,技术进步也说了很多年。市场倒逼机制的形成可以焕发企业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企业能够行动起来比政府号召要强得多。
中国工业报:目前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该如何突破?
冯 飞:当前,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比较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特别是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也包括船舶,这几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形势比较严峻。二是企业的盈利问题,特别是企业的经营成本出现了较快增长,比如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等。虽然近期大宗物资价格在下降,但是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这样会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企业的投资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三是企业创新转型能力不足,特别是核心技术不掌握。这个问题比较普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根本的途径是不要继续走规模扩张的路子,而是改变发展方式,把行业整体的增长动力转到创新驱动上来。但是这方面的缺陷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好在这样一个倒逼机制、创新机制已经慢慢形成。
关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信部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我们正会同有关单位抓紧制定《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主要是解决“缺能力”的问题,提振社会信心。实际上我们还存在动力不足问题,尽管市场的倒逼机制的出现,企业已经意识到不转型升级是没有出路的,但是过程中确实看到很多困难,有些转型升级的企业发展并不成功。但是我想通过这样一个《意见》和政府的号召能够树立大家的信心。第二是要培育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不仅是关注一些新的产业,而且对一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共性核心技术,我们要采取一些办法来突破技术瓶颈,使得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能力有比较好的提升。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正在组织相关行业来制定分业施策的方案。实际从这些传统产业的情况来看,不同行业有不同特点。比如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而且这个过剩是一种绝对性过剩,当然也有结构性问题。这个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有些能力该退出的要加快市场出清。有些行业可能是结构性问题,比如说消费品工业面临的就是结构性问题,有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所产生的需求,国内的能力还不能满足,我们要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方面有一些动作,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总体上还是要分业施策,使得政策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中国工业报:全国淘汰落后产能的成效如何?产业结构有哪些明显变化?
冯 飞:“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主要是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19个行业。不仅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既定的目标,同时还完成了追加目标。
落后产能是按照装备规模、工艺技术、排放、能效、质量和安全这六个标准来界定的。如果说从装备规模和工艺技术这两个标准来看,现在绝大部分落后产能都淘汰掉了,只剩下很少的部分。比如炼铁,截至2014年年底,钢铁行业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产能比例为1%左右,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产能比例为0.6%;电解铝行业160千安以下预焙槽产能比例为0.4%,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中国工业报:目前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发展优势有哪些?作为主管部门,工信部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冯 飞:包括大数据产业在内的一些新兴产业总体发展不错,当前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无论是德国政府主张的工业4.0,还是美国在极力推进的工业互联网都有这样一个特征。
《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这样的话,对于制造业可能产生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那么大数据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世界各国都有很大的投入。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市场规模优势。截至2015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9.5亿,高居全球第一,市场规模十分庞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所掌握的数据将占全球整个数据量的20%,充分体现了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我们有一批创新活跃、规模相当大的企业。在全球市值居前十位的互联网企业当中,中国占了四席,而且这四个企业基本都是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得到了迅猛发展。
第三个优势是,我们IT行业的基础、制造业的基础。我们是IT产品的制造业大国,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信交换设备等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都是很强的。硬的能力比较强,再结合大数据这种软的能力的形成,就形成软硬结合的竞争优势,这是比较好的条件。
第四个方面是政府的支持。中央政府制定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地方政府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积极性高涨,贵州、北京、上海、广州、陕西等地方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都在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
对于工信部来讲,推动大数据的发展主要还是围绕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第一方面是攻克核心技术,大数据有很多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包括像信息安全等技术。第二方面是要抓应用,大数据的应用特别是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要加快促进应用。第三方面是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在地方鼓励建设一些大数据发展的示范区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区,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形成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