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提出设立上海自贸区以来,申办自贸区就成为全国许多城市追求的目标,继前两批的4个自贸区之后,预计第三批自贸区迟早也将获批。在这场白热化的自贸区申办竞争中,各地应当力避同质化竞争,发掘自身特色长处,铸造其他地方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上海、广东等自贸区的相关金融业务和消费品进口业务会有较大发展,但对于全国多数地区而言,恐怕更需要强调的还是坚持为实体经济部门服务的原则,优先发展相关货物贸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国内制造业服务。鉴于国内有些地方申报自贸区本质上不过是企图“制度套利”,坚持这一原则,应该也有利于在申报队伍中脱颖而出。
作战需要确立两层次目标,先求不败,然后求胜;与此相似,大多数申办自贸区的地方也应当确立两层次目标:一个是与已有自贸区充分对接,发掘其带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然后才是力争自己获批成为自贸区。尽管自贸区必然会适度扩编,但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区而言,更现实的做法是对接利用已有的自贸区,而不是追求类似的政策。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能否获批跻身自贸区行列,并不完全取决于各地自己;但充分与已有的自贸区对接,发掘已有自贸区带动自身经济发展的潜力,却是各地自身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那些条件、禀赋差距太远的地区,与其徒劳地游说中央索取种种不现实的甚至是违反经济规律的特惠而企图建设自己的自贸区,不如多考虑如何与已有的自贸区候选者对接,借力发展自己。
在我去过的地方中,苏州堪称全世界头号工业城市,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13年就超过了上海,其外贸规模相当于西北西南所有省区之和,吸引外资规模宏大,拥有太仓、张家港两个亿吨级港口,都进入世界前十,而苏州就非常重视与上海自贸区配合协调,而不是单干。嘉兴财政、金融数据超过西部一些省份,它也是强调与上海自贸区对接,而不是盲目追求自己申办自贸区,这种做法对其它地方申办建设自贸区很有启示。
全国多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内陆地区需要记住,发展的机会并不仅仅存在于自贸区框架之下,在这个框架之外同样存在广大的发展天地,如四川、重庆位居陆地丝绸之路北线、中线和南线的交汇点,而且是这一线路上唯一有基础、有条件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的地区,加快对该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利用该地区渝新欧铁路运输线、蓉新欧铁路运输线的优势占据中亚、俄罗斯和缅北、泰北、老挝内陆沿线市场,同时为缅甸、泰北、老挝资源提供需求,潜力可观。这些地区目前该做的不应当是盲目卷入申请自贸区的热潮,而开展在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设计更可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