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大城市的雾霾一波接一波,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笔者根据多年观察不遑提出以应用普及电动汽车之道,破解霾灾的观点供大家讨论。
首先,找准症结。国际上有两个典型的大都市空气污染的案例。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伦敦由于建造了多座燃煤电厂并用燃煤取暖造成严重的霾。一个是洛杉矶在上世纪40年代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消耗1100吨汽油,洛杉矶又是丘陵地形,汽车尾气产生的烟雾滞留市区久久不散,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事件。目前,我国大都市燃煤量在减少,逐步由天然气替代。而燃油量却由于私家燃油汽车的不断增加和道路拥堵还在加剧,有的大都市日均汽油消耗量达到了近万吨,而且,有的大都市的高楼数量超过了全美国的高楼数量总和,由林立的高楼构成密不透风的“丘陵”,在静风条件下,极不利于机动车尾气的扩散。因此,笔者认为,机动车尾气累积与高楼屏蔽,是雾霾最重要的成因之一。
其次,寻找办法。国际上很多城市的人口搬离了市中心,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然而,这种解决对策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人多地少”的国情。据相关调查显示,55%的城市居民表示“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和交通拥堵令我担心”。然而,每周至少乘坐一次私家车出行的比例从2010年8%增长至2014年的33%。要形成中国特色的大都市中心城区大都市霾之路,关键在于推动中心城区交通电气化,特别是在私家车领域用电动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一个正面的例子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园内交通全部采用电气化,公交车全部都是电动,空气质量很好。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无污染的优点,并且能把原本浪费的电力资源储存起来,是大都市应对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理想选择。但是,电动汽车也有行驶里程短等缺点,不能完全取代燃油汽车。因此,笔者提出探索节能环保型私家车在城市应用普及的新模式——“两车制”,也就是鼓励进城开电动汽车,出城开燃油汽车。
再者,创新模式。加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动汽车创造方便的充电条件。对此,国务院已发文要求推广充电桩。大都市可以将相应要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十三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关于牌照,建议以城市居民家庭为单位发放一张电动汽车牌照,多余传统燃油车辆要进入中心城区的,征收排污费和高额停车费,逐步过渡到中心城区禁止传统燃油汽车驶入。
最后,形成合力。环境是共享的,每个人的行为也都在影响着环境。那种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或者无关痛痒,等待大环境自动改善,无异于守株待兔。治霾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家多一些担待,社会各界切实承担起生态环境规划制订和推动的责任,实事求是,攻坚克难。多一些关心,愿意尝试新事物,为环保节能花钱,少些犹豫和怀疑。多一些支持,为环境改革加油助威、摇旗呐喊,多提供便利,少设置阻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