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动作上,北京市越来越在动真格。
以北京为中心,50到70公里半径范围内将形成1小时交通圈。居住在保定、唐山、承德、廊坊、邢台、沧州,甚至石家庄、秦皇岛等地区的人们,到北京和天津的出行时间均可控制在1.5个小时甚至更短。而且,到2017年,北京市政交通卡将在京津冀三地一卡畅通。
肖金成:京津冀协同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是出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种种迹象表明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动作上,北京市越来越在动真格。
今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然而,三地之间的城市到底该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领域范畴包括哪些?被疏解的企业该怎样才能找到产业承接之地,业内对此的讨论一直并未停止。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肖金成认为,“目前河北的‘拉力’不是很明显,如果拉力加上推力,就会超过北京的吸引力”。
中国房地产报:《规划纲要》出台至今,对三地现实影响有多大?
肖金成:《规划纲要》的出台,只能说三地协同发展有了外在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外力,京津冀三地可能还是按照先前自然发展的惯性力量往前走,不一定会沿着三地协同发展的格局进行。过去三地之间的所有资源要素大量往北京聚集,从而造成北京“大城市病”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今,有了《规划纲要》这个外力文件的出台,某种程度上会帮助资源要素向北京之外的地方走。
《规划纲要》出台重点在于推力,希望能够把北京的要素向外推动,无论是功能疏解或者产业转移等定位都是这样的意思。但是,可以看到的现实情况是,目前河北的“拉力”不是很明显,如果“拉力”加上“推力”,就会超过北京的吸引力。
中国房地产报:《规划纲要》对于京津冀三地,分别给出了明确的区域定位,然而对于备受关注的“经济中心”这一定位没有任何描述,包括北京也只提出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三大首都定位,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肖金成:此次《规划纲要》提出要把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出去,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尤其是北京区域,以往过多的考虑是经济因素,一直采用“要产业不要人”的政策环境。然而,一方面希望产业要聚集,一方面又希望控制人口,这显然是非常不现实的。
基于北京数年来的城市现实情况,我认为应当定位“做减法”,即“能走就走,想来不能来”,而不应该再额外提出一些产业的加法概念。比如北京西城的金融街,很多银行到底是迁走还是留在北京大家曾经有过争论。如果作为管理机构,它本身和政治中心定位是有关联的,然而如果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业,譬如其后台服务机构,这些肯定是要往外走的。然而,这个做减法到底要减到多少合适,最终还是要根据市场本身来决定,《规划纲要》只是提供了一种方向。
中国房地产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之下,从《规划纲要》问世至今,河北地方产业又出现了人员返流北京现象,譬如诸多商铺的租户退租回京。你认为这是何原因造成,该如何改善?
肖金成:当前的河北地区想要吸引来自北京市场的商贸商家,是非常困难的。要知道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这中间牵涉环节很长,在经济学现象里它有着一定的周期。河北当前的市场对于吸引生产者应该是更有可能,随着北京用工、生产环节成本加大,距离消费者较远的生产环节,暂时离开北京2000多万人口的市场,影响并不明显。然而,距离消费者更近的商贸领域显然不具有优势。因此,只有产业、就业岗位逐步来到河北,那么服务业才会到来。所以,这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有规划、有步骤的战略才能实现。
与此同时,在我看来河北省当下对于产业聚焦能力有认识,然而做得并不够。譬如唐山的曹妃甸地区与北京市政府已签署了相关协议,试图极力吸引各种力量前来投资。然而,对于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产业投资环境的改善,以河北本身实力来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能大一统,而是要重点区域重点突破,进行局部地区改善投资环境还是有可能的,让这些重点区域的企业和人能够留在河北和当地才是重中之重。
中国房地产报:河北“拉力”不足背后,如何实现三地《规划纲要》中的协同发展目标,你认为当前最大破局地方取决于哪个领域?
肖金成:从现阶段来看,国家对于河北的支持力度还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在产业承接方面,其“拉力”并不够强。而“拉力”最终要体现的就是投资环境的改善,而这显然需要大量资金,这对于当前有限的河北省财政来说,是个头痛的难题。同属于京津冀地区,北京的企业、人才为什么不愿意出去,显然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福利待遇,河北、天津等地,与北京没有可比性。
《规划纲要》的协同发展目标,落脚点应体现在哪里,我认为最主要是体现在财政体制的破局之上。而现在的政府各级部门,是根据收入来决定预算。仅北京内部来看,区与区之间甚至都不同,公务员之间因为收入的差别,则导致领到手的收入有很大不同。而《规划纲要》最终目的是实现优化环境的共同目标,提出怀柔、密云、昌平、张家口等部分地区搞生态环境定位,试想如果只考虑为整个京津冀地区保护水源地、不搞污染性企业、搞生态保护发展环境,然而,我的干部收入比你差一大截,哪一级政府又会放弃自己的经济发展,有足够动力去推动这件事?
因此,未来京津冀要考虑一体化,财政制度上必须要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三个地区之间多出的部分要往外转移,从而保障三地政府提供相同的最基本公共产品,从而破除供给能力的差异。比如,为防止江河污染,对上游地区保护森林的行为提供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