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金融的互联网渠道的P2P网贷平台的风控模式以及风控失灵点作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但是也在上一篇文章《P2P网贷风控大规模崩溃的一年》里面对P2P抛出了另一类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那么在这里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对P2P网贷里面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控模式和大家分享下我自己的观点。
记得在《伪互联金融当道下的真互联网金融核心》里面我抛出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和金融的互联网渠道平台的风控差距。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风控必定是围绕着互联网的特性所展开,而互联网最大的特性就是数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大数据。真正的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平台必定是以这一数据库为核心,继而研究出属于自身的特点,目标定位的商业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不仅仅可以利用在风控端,还能用于营销等各种方面。也就是说,这一数据始终穿插于P2P网贷企业的内部,如此一来用血液来形容这些数据最适合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在上线之初必定要围绕其客户群体来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数据库。以阿里小贷为例,该平台的风控是由支付宝多年的资金清算系统留下的资金流水作为一定参考,并辅助于淘宝中的客户评级以及物流等多方面数据综合而成的一套属于阿里的风控系统。
这里的数据全部是由上线多年的淘宝运营累计的数据,也就是说淘宝的支付宝引入有多久,这个数据库就架构了多久。如果我们做个假设,假设淘宝本来上线就是为了做互联网金融,那么淘宝这么多年的运营所累计的数据才是淘宝真正运作的核心。也就是说,淘宝这些年的运营仅仅是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基础建设而已。
当然,当假设不成立时,那么为什么淘宝会累计这些数据呢?我想原因就是淘宝想通过数据架构来对网站上的诚信度进行评价,但是为什么淘宝要大费周章呢?答案是淘宝是互联网企业。如果淘宝是实体企业会建立数据库么?回答是不一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实互联网企业为了解决自身信用问题或者说电子商务平台要解决店铺或者平台的信用问题,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搬出数据。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只要是依托于互联网生存的企业,其必定有自己的数据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数据库一定是针对平台运营的多方位的。因为有了这个数据库,才有了2%和银行媲美风控的阿里小贷。因此,个人认为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必定是有一套自己数据库的。
有了数据库,那么如何利用呢?
拍拍贷给出了答案。其独特的魔镜风控,就是基于长久运营而来的用户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得出授信以及信用状况。例如,A在拍拍贷的投资记录,我们可以根据投资金额判定A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望、资金流额度情况。根据A的投资次数可以得知此人的资金流运转状况、对互联网的粘合度。
根据A提供的电话通话记录可以知道A的生活习性,是否是夜生活严重,生活颠倒的情况,还有身份证以及其他信息。平台可以得出A的授信额度。在根据历史借款目的,借款周期,借款金额、还款状况等问题得出A的信用状况。然后进行比对,按照某个特定的函数计算得到一个模拟的、可行的信用报告数值,根据数值进行进一步的评定。
以上是个人理解下的该平台的数据风控运营方式。仅仅是个人理解。
在点对点这种模式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拍拍贷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持的精神。另外一个例子是来自于上海某个平台。该平台利用的产业链欠缺端,为企业提供所欠缺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服务来达到平台获取企业真实数据的目的。通过该平台的某部门的数据分析,得出企业的运营状况,包括资金流、资金运转周期、盈利状态、抗风险状况。通过自身建立的某个模型得出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而可以推出企业的授信额度。
让我们站在更高的方式来看这三个平台,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平台都是有数据流入端,然后将数据汇总、分析,得出相应的信用评定,然后决定借款额度、风险状况。毫无疑问,这些数据对平台运营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也是这些平台的核心关键所在。
那么我们在看看这些平台的风控,成果我们不多讲。仅仅看模式,和金融的互联网渠道平台对比,这些平台的风控不在是单打独斗的,一方面有了数据的支持也使得风控有了根基。另一方面,支持风控的数据也涵盖在平台的商业模式之中,也就是说整个平台的风控和其商业模式所挂钩。不在是单独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风控之所以成功也是恰恰和其商业模式挂钩。这也是银行那么稳的原因。因此,一个好的平台必定有一个嵌入到商业模式内部的风控系统,并有一定支撑物支撑。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风控盲点。
前面说了,整个P2P网贷行业,风控的核心其实在于对冲。金融的互联网渠道平台的风控其实就是纸老虎,其有作用的点依旧在于对冲渠道。那么,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对冲渠道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看看以上举例的平台,阿里小贷其对冲渠道依靠的是支付宝的独特、唯一地位,采取应收账款的质押模式来为坏账提供对冲;上海的那家平台则采用的是,资产抵押,通过对接第三方资产处理企业获得资产对接渠道,我想在上海商品房6折出售没人能抵挡这个诱惑。
我们从逻辑上面来看,整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控系统,不难发现其和银行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完整的有支撑的贷前审核,以及有效的对冲渠道。银行是参照银行流水、信用评级等多方面,而平台则采用了累计数据来支撑。对冲渠道不言而喻,都是传统金融的那套。
而金融的互联网平台,虽然也有贷前审核,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数据的支撑,则更依赖个人经验,个人评定的失灵注定会导致大规模效应。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平台会出现问题,因为缺乏有效数据支撑、过于依靠个人的风控其变动性太大。很容易被一些做手脚的人给迷惑。这样就回答了,为什么那么多平台的钱给了借款人,结果被骗贷了。
在来看看系统风险。之前在《P2P网贷风控大规模崩溃的一年》里面说过,整个金融的互联网渠道的P2P网贷平台逃不过系统性金融风险。那么互联网的金融服务P2P网贷平台呢?虽然不敢说一定能逃过,但是我敢保证,由于有历史数据的累计,贷前审核可以完全考虑行业状况,那么对系统性风险就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至于能抵抗到多少,就要看平台的数据模型结构是否合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和那些伪互联网金融平台而言,这类平台存活率高出的不是一个档次。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在经济下行的状态下,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金融的互联网平台为规避风险,不敢轻易对企业松口,导致资金不敢流入这些企业。从某种目的来看,这是平台负责的表现;但是这却与政府的意向相违背,政府是希望P2P网贷行业能给那些银行涉及不到的有能力企业配资。但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却可以切合政府的意愿,因为有数据支撑,可以知道企业的运营状况。因此二者的政策风险,也不是在一个档次。
综上所述,无论是金融的互联网平台还是互联网的金融平台其都可以为企业服务,但是从风险上面来看,其实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才是政府、投资人所期望的模式。那么孰优孰劣一眼便看出。
但为什么很少有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出现呢?问题依旧在数据,因为收集数据是个长久、烧钱的事情。很多平台投资方都是想快速做到资本价值,所以急迫玩概念差,导致其实隐藏在概念下面的是烂尾工程。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首先要架构数据库、其次是要收集数据、继而建立数据模型以及聘请专员分析数据。其中的花费、时间周期众所周知。
况且在真假李逵不分的情况下,推广也成为难题。巨额的运营成本导致,很多有新做互联网金融的平台无法承受,最终转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模式。其实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好的,要怪只能怪大家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笔者仅仅是希望,在这个资本推动玩资本、概念的时代,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不要被挤压而死。不过,好在有几家如此平台发展的很不错,也受到了政府的青睐。
实在不好意思的是,最后一段有点情绪化。但是真的不忍心,行业乱下去。本文聊了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模式、风控、风险等,但是有点杂,希望大家见谅。在后面一篇文章里面,可能会和大家一起聊聊平台的生态环境,毕竟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是平台立足、发展的土壤。坏的生态环境,可能会成为谋杀平台的杀手。
文章系作者授权发布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贷之家官方立场,如需刊登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并注明作者,违者必究。